“悟空”号发现宇宙线硼/碳比能谱新结构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国际合作组利用卫星前六年观测数据分析得到10GeV/n到5.6TeV/n能段宇宙线硼/碳比和硼/氧比的精确测量结果,并发现能谱新结构。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14日在线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包括各种原子核、电子、高能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自1912年赫斯发现宇宙线以来,人类对它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已经长达一个世纪。但时至今日,关于宇宙线的起源、加速机制以及它们在星际空间和星系际空间中的传播及相互作用等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 在宇宙线中,碳核、氧核等属于恒星核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原初粒子,而硼核则主要是碳核、氧核在传播过程中和星际物质发生碰撞后产生的次级粒子。因此,通过对宇宙线中硼/碳(B/C)和硼/氧(B/O)流量比的精确测量可以研究宇宙线在传播路径上的相互作用过程。上个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建立起来的经典宇宙线传播模型预测B/C......阅读全文

中国科大研制的BGO量能器通过验收

   近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担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以下简称暗物质卫星)有效载荷BGO(锗酸铋晶体)量能器分系统正样研制工作结束,并于5月11日成功通过载荷总体验收,保证了卫星工程的顺利进行。    BGO量能器主要负责精密测量宇宙线中的高能电子和γ射线能谱,是实现暗物质卫星核心探测功能的关键分

“悟空”睁开眼-首次获取科学探测数据

  图为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任务大厅里正在做数据接收准备(倪思洁摄)  本报讯(记者倪思洁)12月24日下午5点55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升空后的第7天,经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管理器加电测试后,第一批科学数据下传至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任务大厅

在海拔4410米高地-张网捕捉太阳系外“信使”

  6月4日,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的海子山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臻站在一块花岗岩漂砾上,指着前方开阔平坦的山地说,大约4年后,这里将建成一座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它将是世界上覆盖能量范围最大的宇宙线探测设备。  LHAASO即将全面开工。  高能宇宙线 开启了解银河系的窗口  宇

今日天文史|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发射

2017年6月15日上午11点,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慧眼HXMT望远镜全称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是继中欧合作地球空间探测双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后,中国又一颗重要的空间科学卫星。

知识创新项目“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器预研究”通过验收

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器预研究”通过验收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在南京主持召开了由紫金山天文台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器预研究”验收会。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基础局局长刘鸣华、院空间中心先导专项办公室等领导参与验收。以中国科学院高能所马宇倩研

实验卫星:空间科学“群星”闪耀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到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到“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5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多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到科学卫星,表明他对我国空间科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开始集中安装工艺设施

  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日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集中开工暨开工仪式在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举行,标志着工程工艺设施开始进入集中安装阶段。  LHAASO的核心科学目标是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以及相关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演化和暗物质的研究。计划的实施,将使LHA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开始集中安装工艺设施

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日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集中开工暨开工仪式在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举行,标志着工程工艺设施开始进入集中安装阶段。 LHAASO的核心科学目标是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以及相关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演化和暗物质的研究。计划的实施,将使LHAA

大国重器——中国暗物质“捕手”后来居上

  2400米深的中国四川锦屏山山体内,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里的大型暗物质探测器日夜运转。PandaX-Ⅲ计划示意图,目标是测量“氙136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新华社发  “如果把探测器中的原子比作一片树林,暗物质粒子则是成群结队飞奔而来、呼啸而过的兔子,难免有一只或几只不长眼的家伙迎头撞死在某

类轴子粒子或非暗物质备选粒子

  科技日报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刘霞)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官网消息,该校科学家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费米太空望远镜提供的大量观测记录进行分析后发现,一种假设的暗物质粒子——“类轴子粒子”或许并非暗物质的备选粒子;或许这种粒子根本就不存在。最新研究朝着揭开暗物质的秘密更近了一步。研究发

常进院士:希望建设更多“天眼”

13年前,“光谱之王”郭守镜望远镜(以下简称LAMOST)横空出世;6年前,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划破苍穹;2021年,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下简称FAST)面向全球开放;未来,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当前,中国天文学迎来了历史上

国之重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仰望星空,你是否会好奇:我们身处的宇宙从何而来?宇宙中究竟有什么?未来又向何处去?  青藏高原上,有一群科学家正努力寻求答案——  在海拔4410米的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铺开一张占地面积约1.36平方公里的“大网”,捕捉被称为“宇宙飞弹”的宇宙射线。这就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支持的高海拔宇宙线

硬核科普!5位科学家分享探日探火等最新突破

9月19日,2022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科学向未来”——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为庆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活动聚焦“大航天”。当晚,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及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

中科院与INFN签署协议加强科研合作

  日前,意大利教育、大学和研究部部长Stefania Giannini一行20余人在意大利驻华大使Ettore Franceso Sequi的陪同下访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与此同时,中科院与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签署合作协议,并就加强高能物理领域的科研合作进行交流。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

程建平:暗物质“捕手”上天入地-国际研究竞争“加速赛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主任程建平3日在政协驻地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介绍了世界前沿科学暗物质研究在中国的最新动态。他打比方说,中国暗物质的“捕手”已经“上天下地”,未来中国的研究有望引领国际。  “暗物质”被比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它就像“幽灵粒子”,是理论上提出的一

寻找暗物质-“熊猫计划”公布实验二期首个结果

  近日,从四川锦屏山2400米山体深处传来我国PandaX(熊猫计划)二期500公斤级液氙暗物质探测器运行的第一个物理结果:在3.3万公斤·天的曝光量下,未发现暗物质粒子踪迹,对可能的暗物质候选对象得出了最新的限制。这一探测的灵敏度处于当前世界最高水平。图为PandaX实验所用装置。  在北京时间

中国科学家启动“阿尔法磁谱仪2”物理分析工作

  “‘奋进号’航天飞机‘绝唱之旅’已然落幕,参与‘阿尔法磁谱仪’实验的科学家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探索之旅’刚刚开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陈和生6月1日说。  太空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AMS-02)5月16日搭载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19日安装到国际空间,开始

神舟、嫦娥、天问……这是宇宙级别的中国式浪漫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从“神舟”“北斗”到“嫦娥”“玉兔”再到“天宫”“天问”中国人民把对浩瀚星空和未知宇宙的无尽憧憬寄托在这些美好的名字中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1.天河漫漫,北斗指路1985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而后以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命名

常进院士:希望建设更多“天眼”

13年前,“光谱之王”郭守镜望远镜(以下简称LAMOST)横空出世;6年前,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划破苍穹;2021年,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下简称FAST)面向全球开放;未来,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当

FIND论坛之暗物质沙龙:科学艺术融合新尝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74.shtm 12月11日,FIND论坛-暗物质沙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科学与技术

什么是暗物质:“隐形”的大多数

星系及其暗物质分布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将发射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这颗卫星的一个使命是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科学界从未停止对暗物质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质?找到它难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义?  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从来没有被直接“看”到过  

耗时两年,“拉索”科学白皮书正式发布

  12月7日,《中国物理C》刊发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中文名“拉索”)的科学书(science book)专刊。这是“拉索”继2019年5月在预印本平台(arXiv)发布科学白皮书(初始版本)后,又经过两年编写并正式发布的科学白皮书(正式版本)。  “预印本科学白皮书发表至今,‘拉索

四川稻城: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式开工建设

中新网四川稻城6月19日电 (记者 刘忠俊)19日,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在四川甘孜州稻城县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跻身世界四大宇宙线研究中心之列,并占据三个世界第一,稻城县也将成为重要的大天文观测集群地。

寻找暗物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获得最灵敏结果

  研究暗物质一直是世界物理学界的热点,但是要想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非易事。中国暗物质实验(CDEX)合作组4年磨一剑,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10GeV以下暗物质的直接探测,CDEX合作组利用点电极高纯锗,得到了目前国际最灵敏的实验结果。不仅进一步缩小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区域,同时推翻了美

“悟空”取回真经:新生代扛起科技创新大梁

  在太空遨游近两年后,“悟空”终于“取回真经”,发现了一个人类追寻多年的宇宙魅影。  11月30日,《自然》杂志披露:中国于2015年12月发射的“悟空”(DAMPE)卫星在太空中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成功获得了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科学家推测,这可能就是人们一直寻找的

上海硅酸盐所600mm长BGO晶体用于暗物质探测卫星

  12月17日上午8点12分,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发射升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研人员为该卫星的研制提供了初样和正样共计640根600mm长的锗酸铋(Bi4Ge3O12,BGO)晶体,为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及发射提供了重要保障。  该卫星有效载荷是国际上已知观测能段

中科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12月,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空间天文研究部。实验室致力于空间天文研究,开展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及探测技术的原始创新,实施国家重大空间天文观测任务,努力成为我国暗物质基础研究、高能天体物理、太阳及太阳系天体物理、空间高能探测技术的研究基地

探秘中国小卫星家族-暗物质、量子“成员”领跑世界

  在上海张江园区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有这么一面“卫星墙”,上面“挂满”了已发射上天的约20颗卫星,包括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明星级”小卫星。  11月2日,媒体探秘中国“小卫星家族”,在2000平方米的总装厂房内,见到了系列已“上天”小卫星的初样星,还有

丁肇中:大科学项目,要选对题目

反物质是否存在?暗物质源于何处?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团队,一直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7月7日,丁肇中造访山东大学时表示,这些问题预计在2024年会有决定性结果。 阿尔法磁谱仪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科学计划之一,

欧航局正式批准暗物质探测项目

(图片来源:欧洲航天局网站)  欧洲航天局6月20日宣布,欧航局的“欧几里德”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项目正式获欧航局科学项目委员会批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欧几里德”暗能量和暗物质探测项目2011年10月入选欧航局“2015-2025宇宙愿景”任务。根据这一项目,欧航局计划于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