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上青藏科考新征程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多年来,中国人对珠峰的攀登和探索从未止步。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可贵的是精神。”利用临时党组织开展实地党建活动,促进综合科考活动实现重大突破进展,是珠峰科考的优良传统。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任务实施开始,科考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公室、科考队队长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的指导下,专门组织成立了珠峰科考临时党支部,来自20多家参与单位的40多名党员同志光荣地加入临时党组织。 2022年4月至5月开展的珠峰科考任务已经圆满完成。整个珠峰科考期间,临时党支部坚持“内场外场结合”“高原平原结合”“党建科研结合”的工作三原则,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多次深入开展了党组织活动。攀登了7028米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深夜在大本营准备登顶任务时,旁听了支部一线党员的交流发言。深受鼓舞的他萌发了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并在现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火线入党。......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温度低、海拔高,是人们对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于这个原因,过去科学家猜测这里的河流也应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一项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处于世界中高水平。该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中。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温度低、海拔高

青藏高原古高度重建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和最高的高原,其高度占据对流层的1/3。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施加了强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在晚新生代时期不仅是改变全球气候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对亚洲季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青藏高原古高度的重建能够增进我们对地质构造和长尺度气候变化之间联系的认识。然而,因为与古高度直接相关的

北极海冰减少-青藏高原将受“污染”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丛志远研究员与合作者研究发现,北极海冰减少加剧气溶胶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输送,为理解青藏高原污染物跨境传输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与北极是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受大气环流影响,青藏高原周边南亚、中亚排放的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夏季水循环特征

全球变空间分辨率模式网格示意图及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复杂地形示意图 中国科大供图 青藏高原面积广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同时又是长江、黄河、印度河等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滋养亚洲文明的“亚洲水塔”。该区域的降水对于水循环和生态环境具

她在青藏高原上追寻水的踪迹

  已持续五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今年开启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珠峰科考)。  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在珠峰地区成功完成10次升空大气科学观测,创下浮空艇原位大气科学观测海拔最高的世界纪录,此次珠

我国首次开展青藏高原芽胞杆菌科考

  记者今天从福建省农科院获悉,由我国科学家组成的资源微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国内首次完成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资源野外考察工作。所采集的1000多份野外样品近日陆续运抵福州,正进行菌株分离与科学鉴定,以期实现由我国独立自主建立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资源库,填补国内相关科学研究空白。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

青藏高原雪冰微塑料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30_4782999.shtml   微塑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和陆地环境存在。在北极的积雪和远离人类活动的自然保护区发现微塑,证实偏远地区的微塑料可以通过大气传输而来。前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地区受到南亚、中亚等大气

青藏高原棕碳气溶胶研究取得进展

  碳质气溶胶是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特别是其中的黑碳,由于强烈的吸光作用而得到广泛关注。而对于有机气溶胶,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对太阳辐射只存在散射作用。近期的研究提出,在吸光能力较强的黑碳和无吸光性有机碳之间还存在一类由类腐殖质(Humic-like substances, HULIS)等物质

青藏铁路防沙工程积沙可保护冻土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近两年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在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路基多年冻土区,地表积沙对下伏多年冻土能起到保护作用。此研究结论不仅对研究沙漠与冻土之间的关系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探索青藏铁路及其工程建设地区的冻土保护也具有应用价值。该成果最近发表于《科学通报》上。  

青藏高原发现冻土层可燃冰

  近日,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下属青海煤炭地质局105勘探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勘探技术研究所联合承担的“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1科学钻探试验孔”取得重大突破,在海拔4100多米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这是我国冻土区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也是继加拿大、美国、俄罗

青藏科考新发现:考察实证汉藏同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33.shtm

“聆听”青藏高原的呼吸:讲好碳的故事

    王小丹 成都山地所供图  青藏高原很安静,人烟稀少碧水蓝天,地理环境复杂神秘,且高耸的地形带来的地—气效应十分显著,广泛影响着高原内部以及周边其他地区。所以,它是众多科学研究开展的理想之地。  青藏高原很广阔,广阔到足以让科研工作者们,穷尽一生去跋涉。  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王小丹就扎

魏达:“碳”究青藏高原植被的“呼吸”

罗洪焱  陈 科巍峨的雪峰、茂密的森林、徜徉在山坡上的牦牛与羊群……这是大自然赐予青藏高原的“礼物”。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富饶的自然资源,其对我国乃至北半球的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扎根青藏高原15年、聚焦高寒碳汇研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魏达是最了

青藏风吹雪陆面耦合模式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藏北高原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团队研究员胡泽勇等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气作用与气候变化团队博士谢志鹏等合作,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杂志发表题为Modeling Blowing Snow over the Tibe

何致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枯黄推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762.shtm2月27日,记者从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研究员罗天祥与合作者通过监测2013—2014年紫花针茅、大花嵩草、钉柱委陵菜3个优势物种返青期与枯黄期物候,同步记录

青藏高原所揭示粉尘的风化度效应

粉尘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例如“阳伞效应”(粉尘可削弱太阳辐射引起地面冷却)、“冰核效应”(粉尘颗粒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和降水)、“中和酸雨效应”(粉尘在降落过程中可中和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有效减少酸雨)以及“铁肥效应”(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青藏铁路成功难言一劳永逸

连接中国其它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青藏铁路已经通车1年了。这条铁路穿过了4条山脉和5条大河,它确实是一项工程壮举。 由于地震和恶劣天气的风险,青藏铁路已经采用了许多工程创新技术。例如,隔热技术被用于防止季节性的冻结—解冻循环的温度变化破坏铁轨。 对环境的担忧导致了铁路建设的调整。然而,沿线独立于铁路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  如果这个季节去西藏,站在拉萨河谷,可以看到两侧山坡上的青草已经长到了山顶,回到30年前,人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主体骨架,也是地球独特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

7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带领的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团队,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山东地矿局完成“青藏高原第一钻”

       10月9日,由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承担的“高原第一钻”――深部探测项目(Sino-Probe)西藏罗布莎科学钻探预导孔,钻探施工顺利竣工,终孔孔深1853.79米。该孔首开我国高原科学钻探先河,创造了青藏高原钻探孔深最新记录。

青藏高原首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

  青藏高原首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端,2015年总人口逾231万人。近年来,随着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多,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西宁市区大气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性好转,开始受到扬尘、雾霾等大气环

青海省全力保障青藏科考顺利开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安徽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日前,省科技厅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智慧绿色低碳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首批11项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项目,集中攻坚安徽省双碳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首批项目均由企业牵头,吸引了省内外30多家

青藏高原2014地质年会在京召开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3月28日在北京国谊宾馆主办了“ 青藏高原2014 地质年会”。以下为会议的亮点和建议。   凝聚了全国青藏高原研究队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全球地学瑰宝,对于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极其重大意义。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在中国大陆,是地球母亲给中

“973”计划再聚焦青藏高原南部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项目日前在京启动,这是继2002年之后,青藏高原成矿研究再获“973”项目支持。   据介绍,青藏高原是全球规模最宏大、特征最典型的碰撞造山带,它经历了完整的俯冲、增生和碰撞过程,发生了多幕式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了以冈底斯为主体的多个巨型成矿系统,是研究“大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已系统查明

  在7月15日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说,通过科考项目支持,我国首次系统查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并建立了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此次科考的丰富成果正服务于高原地区重大工程和城镇建设的避灾规划设计和防灾减灾部署上。  为进一步做好青藏高原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

青藏高原冰冻圈状态与变化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关键地区之一,具有全球变化研究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目前,观测资料的缺乏是青藏高原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综合使用可靠的原位观测、遥感测量及改进的数值模式对于青藏高原冰冻圈及其与气候的相互作用研究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梅

青藏高原首个“高原应急培训基地”揭牌成立

  青藏高原首个“高原应急培训基地”11日在青海师范大学揭牌成立。这个培训基地有望助力提升我国高原地区防范重大灾害、化解安全生产风险的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工作,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青海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王月云说,近年来,青海着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云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云雀”自主飞行机器人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云雀”自主飞行机器人(以下简称“云雀”)在青藏高原开展高海拔冰川与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实现了我国首次机器人化高海拔环境科考。 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气候恶劣多变,尤其是极高海拔区科考活动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人类难以开展工作

新研究发现长在青藏高原的“含羞花”

  植物的快速运动素来被科学家和自然爱好者所关注,因为相较于动物,植物一般以固着的静止姿态示人,很少有主动的动作或行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就是因叶片的触敏性而闻名的含羞草。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组织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水生植物专项调查中,来自湖北大学、武汉大学、西藏大学以及武汉植物园的研究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