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未来6年我国将发射10颗气象卫星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3月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未来6年,我国将发射10颗气象卫星,再建50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再建4万个左右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到2020年,气象监测的空间分辨率达到10公里左右,时间分辨率将达到分钟量级。监测密度的提高将大大提升气象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和精准度,气象预报分辨率在城市将达到2—3公里,全国范围内达到5—10公里。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三个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将其主题定为“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庆祝世界天气监视网50周年”。 郑国光表示,气象预报的基础是气象观测。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气象观测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我国气象监测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有7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有178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密切地监视着天气,还有5.2万个分布全国各地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其中,气象卫星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实现每6分钟观测一次,自动站每分钟观测一次,大大提高了突发......阅读全文

FY-3B星微波湿度计在轨运行开机工作正常

  11月5日2时37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1月11日23时51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送微波湿度计开机指令,经在轨自动增益调整,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接收到了遥测数据,仪器各遥测参数正常,“风云三号”B星科学数据正常,仪器工作正常。

揭秘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不久,继美、日之后,地球上空的碳卫星“家族”又会添新成员——中国将发射国内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按照设计,在未来几年,它将在太空巡游,通过不断变换观测模式,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监测,并借助模式同化技术,最终形成全球碳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  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就开始部

我成功发射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

  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新华社记者 刘潺摄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火箭的有力托举下呼啸升空。随着它在太空棋盘上的最后落定,北斗

华夏之英 国之栋梁——缅怀|今年送别的31位两院院士!

  12月14日,气象卫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首席高级技术顾问孟执中病逝。这是今年去世的第31位两院院士。12月,三位院士逝世!  据光明日报消息,我国气象卫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首席高级技术顾问孟执中,12月14日因病于上海去世,享年84岁。  孟执中,19

风云三号A星11个仪器顺利打开

6月5日9时许,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上的微波湿度计被正式打开。至此,风云三号A星上装载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等11个仪器已全部打开。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说:“这些仪器通过在轨测试后,风云三号A星将在全世界相关领域受到高度重视,也将对我国

嫦娥二号发射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

9月12日,承载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火箭完成测试后运抵发射工位。工作人员将长征三号丙火箭固定在发射塔内。固定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三号丙火箭。  9月2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已被完全包裹在90多米高的发射塔架内,塔架内部正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截至记者发

构建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区域污染立体监测体系

  现在我国大气污染已从煤烟型进入复合型污染时期。大气复合污染主要表现为大气氧化性增强、细颗粒物浓度升高、大气能见度显著下降、环境恶化趋势向区域蔓延。自2012年来,我国中东部,尤其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爆发的灰霾污染,就是典型的大气复合污染。大气复合污染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

风云四号“慧眼”首次捕捉沙尘暴行踪

  每天获取96幅地球全圆盘多光谱图像,可以更准确预测大气运动方向和气候影响范围。  近日,我国北方沙尘暴肆虐。中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扫描成像辐射计拍摄下了沙尘传输过程,这也是“风四”资料首次用于沙尘天气监测。经气象专家估算,卫星可视的沙尘监测面积约为19.2万平方公里。  去年12月11日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科发展之路

  刘秦玉教授在指导学生  中国海洋大学八关山气象观测站  4月3日晚,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星光璀璨,吸引着全球华人的目光,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14~2015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此举行。当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教授王斌第一个上台领奖的时候,远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师生们为这位19

风云四号卫星将于2015年左右发射

  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5月20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透露说,目前,中国下一个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在发展,将于2015年左右发射,今年争取进入立项。 5月19日下午,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组织举行“风云二号E”气象卫星在轨交付仪式,该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

风云三号卫星5月发射 将服务北京奥运气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航天动力机械研究所主任设计师周红玲说,承担北京奥运会气象预测工作的风云三号卫星将在5月发射,做好奥运气象服务的同时,将有效提高对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预测能力。 作为风云三号卫星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周红玲透露,目前卫星已在上海完成总装,并通过了出厂测试,即将运往发射基地。在基地还

当气象云遇上数据云:“直击天气”聚焦气象日

  3月16日,中国气象局举办了一场以“观云识天”为主题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活动中,多位专家向公众介绍了不同的云的种类、当前最先进的观测设备、云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知识,并解答了公众的提问。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向公众介绍了国际上对云的分类,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形状

嫦娥二号升空在即 “发射窗口”选择有学问

  目前,“嫦娥二号”及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已“进入”移动塔,技术人员正进行常规测试,在发射之前,还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   9月26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移动塔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顺利完成了第三次合练的“嫦娥二号”卫星及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进入”移动塔,专家和技术人员继续对“嫦娥”及运载火箭进

天上将有更多“中国星”

  7月11日,由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主办的第36届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自1981年该学术盛会发起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本次大会以“促进对于我们地球家园的认识”为主题,为期一周,邀请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位学者,讨论交流地球科学与遥感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卫星升空选择发射窗口学问大 需遵循九项条件

  目前,“嫦娥二号”及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已“进入”移动塔,技术人员正进行常规测试,在发射之前,还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  9月26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移动塔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顺利完成了第三次合练的“嫦娥二号”卫星及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进入”移动塔,专家和技术人员继续对“嫦娥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半潜式海洋气象探测无人艇研究获进展

  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经济发达,临近大陆和岛屿的海域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随着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海上交通运输、渔业养殖、油气开采、科学研究、旅游和军事等活动日益频繁。然而,我国沿海地区以及濒临海域的气候多变,气象条件和海陆环境复杂,经常发生台风暴雨、大风、风暴潮、大雾和海上强对流

碳卫星利用高光谱进行全球“碳普查”

  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即将发射升空,它将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变化的秘密。  “我国还没有这么复杂观测模式的民用卫星,它通过5种观测模式的组合,完成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测,卫星装载的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有2000多个通道,光谱解析度极高,卫星研制难度极大。”碳卫星首席应用科学家卢乃锰告诉

池顺良:“地震不能预测论”既错误又有害

地震预报,路在脚下 汶川大地震在没有预报的情况下发生,6万多人丧生。国家领导人震后两小时急赴震区组织救灾,十数万军人和志愿者急速前往灾区抢救生命。唐山大地震悲壮的惨剧再次在华夏大地发生,“地震究竟能否预测”再次引起公众和科技界关注和讨论。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地震仪记录地震波行

高分家族使我国遥感卫星数据自给率达80%

视觉中国供图  新疆的草业工作者为了看清一块草地的长势,再不必花上10天的时间,翻山越岭到天山的另一头。这一工作将由高分家族的遥感卫星代劳。  在宁夏,同样通过这些卫星,决策者足不出户便可以从宏观上看到贫瘠的土地,以及对抗贫困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有着太空“神探”之称的高分家族,仿若一只只“天空之眼

孙家栋:豁出命去爱航天事业 不计得失大忠诚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80华诞之际,孙家栋收到当时健在的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贺信。   孙家栋亲历、见证、参与组织领导了中

科学卫星闪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其中,科学实验卫星从探索无尽的宇宙,到追寻微观粒子和生命起源,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我国诞生最早、家族成员最为庞大,并广泛用于科学探测

中国“风云二号”E气象卫星交付投入业务使用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五月十九日下午在北京组织举行“风云二号”E气象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将该颗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气象局使用。   本次交付使用的“风云二号”E卫星于二○○八年十二月下旬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其后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三点五度赤道上空,是中国第三颗业务应用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将适

天链二号01星成功发射 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首次亮相

  2019年3月31日23点51分,天链二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的首发星,其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能力再次大幅提升。  该卫星由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抓总研制,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公用平台,主要用于飞船、空间技术实验室、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提

韩首颗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成功

  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韩国首颗静止轨道卫星“千里眼”于当地时间6月26日晚6时41分在法属圭亚那宇航中心发射升空。   卫星发射服务商法国阿丽亚娜航天公司(Arianespace)当天用阿丽亚娜-5A火箭将“千里眼”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   “千里眼”发射189.2秒后保护卫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水平待提高

  日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2012年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上表示,我国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水平与我国气象卫星快速发展形势还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要加快提升我国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水平。   目前,我国气象卫星已实现业务化、系列化的发展,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矫

中国航天今年“小目标”:要从月球取回一捧土

  在已经过去的2016年,中国航天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七号成功首飞,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我国全年宇航发射次数超过了俄罗斯的17次,以22次的成绩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  2017年,中国航天将再创新高。记者了解到,

“风云二号”08星将于本月下旬发射

  “风云二号”08星已通过出厂审定,将于11月下旬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  “风云二号”08星是我国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是“风云二号”卫星第3批次的第2颗业务应用卫星,承担卫星气象观测、预报等任务。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卫星总师曹亮介绍说:“风云二号08星进行了技术状态更改,主要表现

以科学之名,去太空做实验

  作为我国第一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注定是与众不同的。距离4月6日凌晨发射只有不到8小时的时间,实践十号最后一个有效载荷才安装到位,无论在在国内还是国际卫星发射史上,这都是十分罕见的。  这与实践十号的使命不无关系。用实践十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胡文瑞院士的话说,实践十号是一颗“专

对话“神七”三巨头:我们有能力飞得更远

“神七”飞船转运 王艳梅/摄   飞船对接 袁明月/摄 9月6日上午,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向中央专委正式请示,请求中央专委授权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9月25日至30日择机发射。当天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三巨头”——载人航天工程航天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