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德研究发现地幔热流影响格陵兰冰川融化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2日(北京时间)报道,由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领导的国际研究倡议IceGeoHeat小组报告,格陵兰冰原正在从下面融化,而这是由地球内部从地幔到岩石圈的热量流动造成的。研究人员指出,在把冰原作为气候研究的一部分建立模型时,不能忽视这一影响。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地质科学》上。 据计算,格陵兰冰原每年损失约2270亿吨的冰,促进了海平面的升高。在此处,冰层与温度升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极为复杂,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现有模型是以冰盖为基础,结合了岩石圈(如地壳和上地幔)对其影响而产生的计算,这种模型太过简单机械,只考虑了冰层以自身重力对地壳施加的压力。 研究小组把冰—气候模型和格陵兰岩石圈的热—机械模型结合在一起。“我们用新模型进行了300万年时期的模拟,并考虑了来自冰核的检测结果、独立磁场和地震的数据。”GFZ科学家阿莱克谢·彼得鲁宁说,“我们的模型计算结果与这些检测结果吻......阅读全文

南极冰封湖中发现古老生命为重大突破

   地球表面常年严寒的地方莫过于南北两极,而南极大陆更是全世界最冷的大陆。这片大陆被厚达上千米的冰层覆盖着,已经冰封了上千万年。谁能想到,厚实的冰层之下竟然潜藏着别样的风貌。  据《自然》杂志日前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距离南极点600公里的一处冰封湖面下,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老生命迹象—— 一种微小的甲

《自然》独家:南极千米冰层下发现微型动物尸骸

  在一次罕有的湖泊钻探任务中,一千米厚的冰层下方惊现古代甲壳类与缓步动物遗骸。  距南极点600公里处有一片深埋于冰下的湖泊,科学家最近在那里钻探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代生命的痕迹:保存于一千米厚冰层下的微型动物遗骸。研究人员用热水钻凿通一千米厚的冰层,制造出一个直径仅有60厘米的通道。  这些比罂

美国死亡谷石块自行漂移之谜有新解

  北京时间9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一群年轻的科学家近期对美国加州死亡谷石块漂移的奇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测量数据并取得了更有价值的新发现。新发现表明,该区域冬天时的温度和湿度可以保证冰层的形成。这一发现对现有的冰层导致石块移动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格陵兰岛冰盖正以百年最快速度融化 尤其在夏季

  据丹麦媒体23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丹麦格陵兰岛上的永久性冰盖正在以百余年以来最快的速度融化,尤其是在夏季。  《贝林时报》报道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气候学家默尼尔德说,今年夏天格陵兰岛融化的冰盖体积高达540立方公里,比正常年份高出25%到5

格陵兰最后一块稳定冰盖消退 海水上升威胁增加

格陵兰冰盖消融令人忧虑        据法媒“20minutes.fr”3月16日援引法新社报道,16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格陵兰最后一块稳定的冰盖边缘已经开始后退,这将增加格陵兰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   根据

科学家发现最古老的冰 为研究冰川时代起源提供线索

  科学家8月15日宣布,他们在南极洲钻取的一个冰芯携带了距今270万年前的冰,这一惊人的发现比之前的纪录保持者要早170万年。冰芯中的气泡包含有来自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而此时地球冰川的消退周期才刚刚开始,这可能为研究冰川时代的起源提供线索。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化

研究人员解析“新仙女木”事件原因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简称“YD”)事件是发生在距今12900~11600年前的一次气候快速变冷事件,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进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仙女木被用来命名北欧地区出现的寒冷事件 研究团队供图  南北极冰芯δ18O、CH4和CO2记录与西班牙S

8月12日《科学》杂志精选

   最长寿脊椎动物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道,格陵兰鲨的寿命至少有400年,它们在大约150岁时才达到性成熟。这些结果显示,格陵兰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脊椎动物。格陵兰鲨(又称小头睡鲨)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北部,其在成年时所达到的身长为400~500厘米。人们对格陵兰鲨的生物学所知甚少,然而它们极为缓慢的生长

8月3日《科学》杂志精选

空中拍摄相片揭示格陵兰数十年冰盖损失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格陵兰冰盖的西北缘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冰损失事件。全球变暖预计会对格陵兰冰盖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其融化可以大幅度地升高海平面。为了得到更多的来龙去脉以理解当代的冰损失,研究人员需要有一个更长的最近的记录。一个关键性

研究发现格陵兰冰盖融化释放大量甲烷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说,格陵兰冰盖在融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甲烷。图片来源于网络  格陵兰冰盖是世界第二大冰盖。随着气候变暖,格陵兰冰盖处于加速融化过程中。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夏季对格陵兰冰盖一处超过60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实地调查。  研究发

研究揭示中亚黄土沉积速率的变化机理

  中亚地区是世界主要的粉尘源区之一,沙尘暴灾害频发,这不仅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对该地区粉尘排放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黄土是典型的风成沉积物,是古粉尘堆积的产物,研究黄土的沉积过程与变化规律有利于充分认识当前粉尘释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  瘫痪猕猴如此恢复行走  近日的一篇论文报告了一种最新研发而成的装置——可植入体内的无线大脑—脊柱接口,它让猴子在发生脊髓损伤后最短仅用6天就恢复了瘫痪下肢的运动能力。该装置采用的元件已经获批可用于人体研究,标志着人们向临床测试这种方法治疗人类半身不遂的有效性又迈进了一步。该成果发表于

8月3日《科学》杂志内容精选

    空中拍摄相片揭示格陵兰数十年冰盖损失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格陵兰冰盖的西北缘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冰损失事件。全球变暖预计会对格陵兰冰盖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其融化可以大幅度地升高海平面。为了得到更多的来龙去脉以理解当代的冰损失,研究人员需要有一个更长的最近的记录。

假如格陵兰冰盖永远消逝 地球海平面将升高7米

  今日视点   地球上现存的两个大陆冰盖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约占全球冰川总面积的97%,总冰量的9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规模仅次于南极洲的格陵兰冰盖,距离寒冷的极地要远得多,冰盖南端几乎与苏格兰东北部设德兰群岛处于同一纬度,所以更为脆弱。   近几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

粒子探测器“冰立方”:藏在南极的中微子“捕手”

位于美国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的冰立方天文台在朝霞中迎接破晓,这里是科学家们处理冰下传感器数据的地方。①科学家正在标示一架粒子探测传感器,它是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上的部分装置,该天文台于2010年12月份

温室效应简介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来自IPCC术语表中对温室效应所做出的定义的中文版。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

Nature发布2019年度十佳论文 中国学者成果优异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毫不夸张的说,科学指引并推着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基础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石,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并不断加大对基础科研投入,与之相对,无数奋斗在最前线的科研工作者

8月8日《自然》杂志精选

  早期哺乳动物在分类上的复杂性   有关来自中国侏罗纪(距今约1.60亿~1.65亿年前)的两个新发现的化石的独立报告,产生了对哺乳动物起源的相互冲突的重建结果。 Haramiyids是中生代哺乳动物,具有奇特的、高度衍生的、与啮齿类动物相似的牙齿。由于这一点,它们过去一直被认为与“多瘤齿兽

南极冰原下积聚大量甲烷 逸出将加剧全球变暖

  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   南极冰原下埋藏有发达的水系,包括湖泊和河流。   北京时间3月18日消息,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南极冰原和格陵兰冰原下的微生物产生出大量的甲烷。而这些温室气体在厚厚的冰盖下经年累月的积聚,不过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恶化,一旦甲烷从南极冰原

利用气相色谱(GC)分析烯酮指标,重建古温度记录

  长链不饱和烯酮(alkenones, LCAs)是重建古温度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全球的海洋和湖泊沉积物的温度重建。近期的研究表明,长链不饱和烯酯(alkenoates, LCEs)也与水体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重建古温度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在使用气相色谱(GC)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分析时发

广州地化所建立去除高含量共溢物的柱色谱分离方法

  长链不饱和烯酮(alkenones, LCAs)是重建古温度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全球的海洋和湖泊沉积物的温度重建。近期的研究表明,长链不饱和烯酯(alkenoates, LCEs)也与水体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重建古温度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在使用气相色谱(GC)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分析时发

俄科学家发现探索地外生命的新方法

   俄罗斯科学院发布消息称,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在宇宙中的冰质行星上探索地外生命。该研究将有助于发现南极冰层和木卫二欧罗巴上的生命痕迹。   寻找新生命最大的困难是DNA痕迹检测。研究人员需要检测所有与样本接触过的物

自然子刊综览

  《自然—地球科学》   格陵兰冰原积雪中蕴含大量水资源   格陵兰冰原融化的大量雪水都储存在结实的积雪中,这是《自然—地球科学》上一项研究给出的发现。这种隐藏的蓄水方式延缓了冰原融雪流入海洋的过程,从而影响了海平面的上升。   Richard Forster等人钻探了格陵兰冰原南部在2

Nature Physics:超离子态研究方面取得最新成果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孙建教授和王慧田教授等人利用晶体结构搜索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预言了氦和水在高压下可形成稳定化合物,并发现这些化合物在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会出现多个超离子态。他们的发现将为进一步研究氦的化合物,以及行星内部结构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相关研究成

柱色谱分离方法|去除长链烯酮/烯酯检测中高含量共溢物

  长链不饱和烯酮(alkenones, LCAs)是重建古温度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全球的海洋和湖泊沉积物的温度重建。近期的研究表明,长链不饱和烯酯(alkenoates, LCEs)也与水体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重建古温度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在使用气相色谱(GC)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分析时发

专家称2050年北冰洋海冰消融太平洋大西洋可通航

  直到最近,北冰洋的巨厚冰层仍然阻挡着亚洲通往北美和欧洲之间的最短航路 直接穿过北极的航线将让破冰船得以以比现有北海航线更加缩短20%的距离沟通世界上两个最浩瀚的大洋   近日有专家表示,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的海冰将会变得非常薄,从而将首次让船只直行通航北冰

瑞士科学家给冰川“盖毛毯” 延缓融化

  冰川“盖毛毯” 极端方式防其融化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加剧,瑞士科学家正采用极端方式保护阿尔卑斯山脉最古老的隆河冰川(Rhone Glacier),包括为其盖上毛毯“保温”。   隆河冰川是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中部隆河的源头,在过去150年间急剧减小。为了减缓隆

德科考船将探索藏在冰层下万年的南极海域

  2017年7月,一块巨大的冰山从南极半岛东部的拉森C冰架上脱离。躺在冰层下面黑暗中的大片海洋由此露出。  新暴露的海床可能隐含了关于海洋生命进化和迁移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线索。  在德国研究用破冰船“极星号”上,Boris Dorschel是一个由45人组成的强大国际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最近,Do

美专家称2050年北冰洋海冰将消融

直到最近,北冰洋的巨厚冰层仍然阻挡着亚洲通往北美和欧洲之间的最短航路。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有专家表示,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的海冰将会变得非常薄,从而将首次让船只直行通航北冰洋首次成为可能。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到2050年前后,北冰洋的海冰将会变得足够脆弱,从而允许破冰船在其

美探测北极硫磺泉或揭地外生命之谜(图)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1号”卫星于2006年7月6日通过先进陆地成像仪所拍摄,显示的是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上的波鲁普峡湾通道及硫磺泉所处的位置。本图由直升机所拍摄,硫磺沉淀所形成的淡黄色印迹在图中非常明显  据美国宇航局官网报道,在加拿大高纬度的北极地区,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由冰川雕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