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创新高

图片说明:全球碳排放量一直在持续升高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宣布,今年四月北半球的二氧化碳浓度首次达到了400ppm(1ppm即百万分之一),气候变化现状不容乐观。 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0ppm,意味着自开始使用化石燃料的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了40%,且这种浓度增高的趋势还在迅速南移。2012年北极上空的二氧化碳浓度首次超过400ppm,并一直维持在这一浓度。 据报道,世界气象组织预计,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将在2015年或2016年超过400ppm。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Michel Jarraud)警告说:“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说:“这给人们再次敲响警钟,提醒我们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量一直在增长。如果要为未来子孙保护地球,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已有约200个国家同意在2015年底出台对抗气候变化的协定,以将全球平均气温升温控制在不超过......阅读全文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87.shtm 9月29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0期)》。这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公报》相呼应,报告了中国2020年主要温室气

公报显示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总工梁海河22日介绍,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  在中国气象局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介绍,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2017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7期)》,这与2018年11月22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17年WMO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4期)》相

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创新高

   新华社日内瓦10月24日电 (记者张淼)世界气象组织24日在日内瓦发布公报称,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达到4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这一“里程碑”。据预测,受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再次刷新纪录。  在11月7日至18日将于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

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长 中国提前兑现承诺

   11月16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发布2018年度“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并分别就 “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与“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3个专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7年全球大气CO2浓度呈上升趋势,且与前40年相比增速不降

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长 中国提前兑现承诺

   11月16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发布2018年度“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并分别就 “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与“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3个专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7年全球大气CO2浓度呈上升趋势,且与前40年相比增速不降

研究人员预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加剧蓝藻爆发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吉星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德国不莱梅大学合作完成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从蓝藻的表型可塑性角度,创新性地将实验室数据与数学模型模拟成果相结合,预测了气候变化所导致水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情况下,有害水华蓝藻的爆发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水华

全球氯氟烃浓度下降速度放缓

根据《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自2012年以来,大气中三氯氟甲烷(CFC-11)浓度的下降速度减缓了约50%。作者认为这可能源于新生产源的排放。

全球氯氟烃浓度下降速度放缓

  根据《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自2012年以来,大气中三氯氟甲烷(CFC-11)浓度的下降速度减缓了约50%。作者认为这可能源于新生产源的排放。  《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通过减少大气中的臭氧消耗物质(如氯氟烃)的丰度保护臭氧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CFC-11水平的下降是促使大气中臭氧

全球氯氟烃浓度下降速度放缓

   根据《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自2012年以来,大气中三氯氟甲烷(CFC-11)浓度的下降速度减缓了约50%。作者认为这可能源于新生产源的排放。 《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通过减少大气中的臭氧消耗物质(如氯氟烃)的丰度保护臭氧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CFC-11水平的下降是促使大气中

全球气候变化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加剧水华蓝藻爆发

   2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吉星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德国不莱梅大学合作,在《科学进展》上以第一作者发表题为《蓝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将促进其在高CO2环境下的爆发》的研究性论文。该论文从蓝藻的表型可塑性角度,创新性地将实验室数据与数学模型模拟成果相结合,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