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2010年菲尔茨奖揭晓

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8月19日日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开幕,与会印度总统帕蒂尔向越南出生的吴宝珠等4名数学家颁发了“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 菲尔茨奖是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专门用于奖励40岁以下年轻数学家的杰出成就,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本届获奖者除吴宝珠外,其他3人分别是法国的塞德里克·维拉尼、以色列的埃隆·林登施特劳斯和俄罗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米尔诺夫。 吴宝珠1972年出生于越南,2010年加入法国国籍,现在巴黎第十一大学任教。他因成功证明难度极高的“基本引理”而获奖,这一成果也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 林登施特劳斯1970年出生于以色列,现在希伯来大学任教,他因数论方面的研究获奖。维拉尼和斯米尔诺夫因统计物理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而获奖。维拉尼今年36岁,现在法国亨利·普安卡雷研究所担任主任一职,并在里昂高等师范学院任教。斯米尔诺夫1970年出生于俄罗斯,现......阅读全文

2010年菲尔茨奖揭晓

  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8月19日日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开幕,与会印度总统帕蒂尔向越南出生的吴宝珠等4名数学家颁发了“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  菲尔茨奖是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专门用于奖励40岁以下年轻数学家的杰出成就,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本届获奖者除吴宝珠外

菲尔兹奖获得者: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教育

“空气动力学、大数据,所有这些技术的发展都根植于数学。”世界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院士说,“数学毕业生,从我的经验来看,在技术公司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杰曼诺夫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他解决了20世纪群论中最根本最困难的问题,把有限维约当代数的理论推广到无限维

吴宝珠:从奥数冠军到菲尔茨奖获得者

  吴宝珠在清华大学接受采访   对国内读者而言,越南数学界是比较陌生的。但就像出乎意料的那样,就在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海得拉巴市召开的第26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38岁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获得国际数学界大奖——菲尔茨奖。吴宝珠“通过引入新的代数—几何学方法,证明了朗兰兹纲领自守

陈掌星教授获“加拿大工业应用数学菲尔兹奖”

加拿大工业应用数学协会主席与陈掌星教授合影  近日,CAIMS/SCMAI(加拿大工业应用数学协会)颁奖仪式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举行,中国石油大学“千人计划” 国家特聘专家陈掌星教授凭借在工业应用数学、计算科学以及多孔介质渗流模拟等方面的极具创造性的贡献而被授予了 “加拿大工业应用数学菲尔兹奖”。  

伊朗数学家获菲尔兹奖仅30分钟 奖牌不翼而飞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伊朗数学家考切尔·比尔卡尔1日获得了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然而,获奖后仅过了30分钟,他的奖牌就不翼而飞。图片源自网络  组委会表示,比尔卡尔将奖牌与钱包、手机一起放在一个公文包里,在接受祝贺时将公文包放在会场的一张桌子上,然而接受祝贺后发现公文包不翼而飞。会

首届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新加坡举行

  首届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1月20日晚在新加坡开幕,在5天的会期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5名全球顶尖科学家将和约280名青年科学家一起,探讨学术课题、分享科研经验、畅谈科学理想。   据悉,此次参会的青年科学家年龄都在35岁以下,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峰

中国“诺贝尔奖”揭晓,三位科学家获2022未来科学大奖

  8月21日上午,2022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揭晓获奖者。李文辉等多位科学家获得三项大奖,单项奖金为675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颁奖仪式预计11月举行。  未来科学大奖设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个奖项。今年的大奖经过8个月的严格评审,最终诞生了三位获奖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

丘成桐:和你一起分享数学之美

 “数学与人文”丛书,丘成桐、杨乐、季理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虽然从很多媒体上了解过当代数学大师丘成桐的人文造诣相当了得,但前不久听到他受高等教育出版社之邀作的一场名为《数学与人文——我的研学之乐》的演讲,还是被震撼了。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他谈《诗经》、《楚辞》,咏诗

菲涅尔原理

衍射:光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传播方向进入障碍物的几何阴影区的现象 光的衍射现象的本质:无限多个相干光的叠加结果 光的干涉是有限个相干光的叠加 (1) 衍射现象的基本物理特征 光的衍射现象,属于光在传播过程中因与物质发生相互 作用(即光遇到障碍物)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传播行为。 具体地讲就是,在

《自然》杂志向互联网转型 欲办多媒体平台

据德国《镜报》报道,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出版物《自然》杂志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媒体平台,为科学家们提供包括博客、播客,甚至虚拟的“第二人生”服务。   《自然》杂志1869年在廷德尔、斯宾塞和贺胥黎等人的参与下创刊,迄今为止历史已经超过130年。如果那个时候有诺贝尔奖,廷德尔、斯宾塞和贺胥黎都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