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6 15:23 原文链接: 比M&M豆更小,比信用卡更薄的皮肤接触阳光辐射检测器

  西北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可穿戴无电池设备,用于测量包括紫外线UV,可见光,甚至太阳光谱中红外部分的多种波长的光照。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5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接触高剂量的紫外线会导致罹患黑色素瘤及其它皮肤癌风险增加,这令美国每年损失约81亿美元,但是光接触也有好吃,比如蓝光疗法已经成为婴儿黄疸的标准治疗(婴儿黄疸是一种影响50-60%早产儿的肝脏疾病)。

  现有的UV监测装置存在不少缺陷,如电池寿命短等,妨碍了它们更为广泛的应用。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创建了无需电池的无线感测器,它们能实时监测与阳光辐射的接触。这种微型装置提供了一种轻便灵活的追踪阳光曝晒的方法。

  而且这种设备成本低廉,它由柔性的附着传感器组成,后者可监控不同形式的辐射。同时“系统芯片”的设计可进行无线、基于智能手机的对个体接触阳光辐射数据进行读取的感测器。

  研究人员召集了健康志愿者在户外娱乐活动(包括行走和游泳)期间佩戴这些传感器,在长达4天的时间,这些装置仍然能发挥功能,可靠地记录阳光辐射中的UVA剂量。

  更重要的是,这些传感器可做成不同的形状与大小,记录用于临床光疗的UVA和UVB的接触剂量。它们还成功地监测了接受蓝光治疗的黄疸婴儿的光接触剂量。甚至这些传感器在经过洗衣机清洗一轮后仍具有功能。

  “我们希望希望进行紫外线照射的人在阳光下会养成更健康的习惯,”文章作者Steve Xu说,“紫外线无处不在,皮肤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类型。现在,人们不知道他们实际获得了多少紫外线。这种装置可以帮助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也让皮肤科医生更详细的了解病情。“

相关文章

金属所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手势识别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基于手势识别技术的可穿戴柔性电子设备在医疗健康、机器人技术、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颇具应用前景。研制性能优异的柔性应变传感器是实现高性能可穿戴设备应用的重要基础。传感器的灵敏度决定可穿戴设备的感知精......

中国科大在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易建新副教授课题组近日在多维探测和识别的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据悉,研究......

中国科大在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易建新副教授课题组近日在多维探测和识别的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据悉,研究......

科学家通过编织毛衣让机器人有了触觉

为了防止意外伤害人类同事,许多工业机器人都有传感器,可以检测与人或其他物体的身体接触。科学家们现在已经设计出一种高科技毛衣,为那些还没有这种功能的机器人带来了这种功能。这项技术被称为RobotSwea......

科学家发现罕见晶体在受到光线照射时会改变颜色并融化

一组与日本大阪大学合作的化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晶体,只要暴露在紫外线下就会融化。研究人员在《化学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发表了他们的发现。据研究人员称,这种晶体在融化时其发光水平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想监测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吗?这种传感器可做到这一点

用于监测极端环境的传感器需要在高温和恶劣的条件下提供可靠的测量。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压电传感器,可以在喷发的岩浆(地球上最热的熔岩类型)的温度下工作。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和国防--所有这些极端......

3D打印技术建立一种收集并分析汗液的可穿戴微流体系统

我们流出的汗液中含有与生理健康状况相关的重要信息,可以为脱水、疲劳、血糖水平,甚至是囊性纤维化、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提供线索。传统的汗液收集方法是使用吸收垫或微孔管压在皮肤表层,然后用收集带在汗......

可溶解的导管缝合线可以监测伤口并输送药物

从取自猪组织的纤维开始,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可以装载分子传感器或药物的溶解缝合线。希望这种新的缝合线能够加快愈合速度和/或在手术部位出现问题时发出指引。根据佩加蒙的外科医生盖伦的......

生物的昼夜节律是如何工作的?

一个多学科研究小组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昼夜节律的基本机制,为管理时差、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碍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利用先进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了支配昼夜节律的光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它在果蝇(......

科学家制备出新型柔性汗液传感器

在低碳循环经济的倡导下,纤维素纳米晶作为一种生物基材料被迅速地开发,在电子、生物塑料、能源等领域都被广泛的应用,有望加速推进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卿光焱团队设计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