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十分关心的话题,所谓关心则乱,有关食品的谣言似乎有着周期性的传播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络和朋友圈中流传开来,并得到大量转发。为此,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对近期出现的食品谣言进行梳理辟谣。2019年刚刚过去的3个月有哪些谣言,你又信了哪条?

  谣言:吃鸡蛋会增加患心血管病风险

  近日,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示,每天额外摄入半个鸡蛋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增加6%,过早死的风险将增加8%。

  媒体报道,美国某医学会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称,通过对3万名美国人的跟踪调查发现,每天额外摄入半个鸡蛋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增加6%,过早死的风险将增加8%。研究还指出,每天额外摄入300毫克的膳食胆固醇,患心脏病的风险将增加17%,过早死的风险将增加18%。值得注意的是,一个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就高达186毫克。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表示,近二十年的调查研究结果都普遍显示,适当吃鸡蛋并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血清胆固醇水平正常的健康人群,每日1枚的鸡蛋摄入量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是基于这样的结果,我国和美国最新的膳食指南,都取消了对饮食胆固醇的限量。

  谣言:30年后巧克力即将消失

  近期巧克力即将消失的消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外媒称:受全球变暖的影响,30年后巧克力可能要走向灭绝。如果全球变暖的步伐持续行进,将导致生产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树在日益变暖的气候条件下越来越难以生存。

  消息一出,巧克力爱好者哀嚎一片,纷纷表示要马上吃上一片压压惊。这其实是一则旧闻。2017年末,外媒报道,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树将越来越难以生存,巧克力将在40年内走向灭绝。2018年初,英国媒体再次报道,将40年期限直接缩减为30年,发出了扎心的灵魂拷问——“我们要没有巧克力吃了?”

  但是,很快各大官微就进行了辟谣。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付鹏认为,因3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便导致可可灭绝的说法过于武断,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对可可属物种产生影响,但更多的是干旱或洪涝带来的危害,气温本身不是问题。他说,可可在我国广东、浙江、北京等地大棚内也有栽培,只要控制好温湿度即可。

  谣言:常吃面包会致癌

  最近,吃面包也和癌症扯上了关系。据某平台官微转发的一篇文章称“一个14岁的小女孩,早餐经常吃面包,得了肠癌。还有一个小孩,因为长期吃面包得了肾癌。”于是得出小孩早餐经常吃面包,过量摄入精细谷物,会得肠癌和肾癌的结论,引发网友质疑。

  对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癌症是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不是单一的因素就可以致癌的,即便是有多种致癌因素共同起作用,癌症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食物当然是各种疾病包括癌症的诱因之一,但也只是“之一”,况且还有个积累和剂量问题。

  对于过量摄入精细谷物的说法,专家解释说,吃面包最大的不足,是其用精细面粉制成。这在制作过程会破坏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如果长期吃精细食物,会造成营养失衡,同时可能产生一些轻微疾病,如舌炎、皮肤干燥等。

  就目前看,所谓的致癌食品大部分没有科学依据,如声称方便面和豆浆致癌。还有小部分是有争议的,如隔夜剩菜是否致癌,这点学界还在探讨。不过无论如何,“面包致癌说”都不靠谱。

  谣言:空心菜大多重金属超标

  最近有传言说,空心菜是空心结构,又长在污水中,很容易吸附重金属,所以市面上的空心菜大多重金属超标,在国外根本没有人吃。

  专家表示,空心菜是空心结构没错,但污水中种植空心菜的说法是空穴来风,由于空心菜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如果水质不达标,空心菜根本无法生长存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空心菜是速生绿叶菜,旱地水田都能长,只是水生的空心菜比旱地里的粗大。朱毅说,空心菜本身的重金属含量,取决于种植环境中土壤和水的重金属含量,洁净环境中生长的空心菜不会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现象。相反,如果种植环境不达标,即便不爱吸附重金属的作物,估计也难达到国家标准。

  而所谓的国外没人吃空心菜,这锅不能让空心菜来背。出于饮食习惯,外国人更偏爱西红柿、土豆、西兰花等蔬菜,因此空心菜在国外并不普及。但若仅依据这个,就把空心菜归属于有毒蔬菜,那就太冤了。

  谣言:多吃有机食品能防癌

  除了吃各种食品致癌外,吃某某食品能防癌的言论也经常在网上流传。

  最近,法国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长期食用有机食品,可以极大降低患癌风险。这份报告显示,食用有机食品多的人群,其罹患癌症的比率较低(269人),食用有机食品较少的人群,其罹患癌症的比率则相对较高(360人)。

  据《经济日报》调查表明,法国科学家的这份研究报告准确度并不高。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样本数量不多,二是来源数据不准确。如食用最多有机食品而罹患癌症的样本仅两例,这样的样本量不足以支撑其得出的结论。此外,研究样本中的群体存在系统性偏差。一般而言,有机食品的单价高,因此常吃有机食品的人一般收入较高,对于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其患癌的几率降低。反之,在食用有机食物量少的人群中,低收入人群比重较高,对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从而导致其患癌的风险增高。

  目前,尚无准确实验数据表明有机食品有很强的预防癌症作用。癌症的发生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心理状态、遗传基因等多方因素有关,单靠食用有机食品并不能有效抑制癌症发生。

  谣言:喝茶会导致贫血

  “喝茶会导致贫血”,这是一条谣言老梗,但近期又流传起“贫血的人不能喝茶”的说法,甚至“喝茶太多容易贫血”。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表示,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一个非常常见的理由是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这种物质会与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形成一种不溶性物质,阻碍了人体对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但其实,这也只是理论推理,跟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差距。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喝茶并不会对日常饮食中铁的吸收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会导致人体贫血。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有两项研究发现,喝茶对人体铁的吸收并没有什么影响;2002年,比利时研究对喝茶与人体铁吸收的16个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认为,喝茶对西方人体内铁的吸收并没有影响;2008年,南非有研究对黑茶与当地人民的铁吸收进行了研究,共1600多位15-65岁受试者,结果发现,黑茶对当地人民铁的吸收也没有什么影响,并不会增加缺铁性贫血的患者。2004年,英国一项针对本国居民的荟萃分析也发现,喝茶对公众铁的吸收并没有不良影响。

  如果担心喝茶导致贫血,阮光锋建议,合理选择喝茶时间,最好是饭后1小时后再喝茶;均衡饮食,注意食物多样化,多吃果蔬,适当加点肉,补充血红素铁和维生素C,增加铁的总量和吸收率,就能很好地防止贫血了。

相关文章

科学家发现大脑机能在心脏病发作后的几年内会迅速下降

心脏病发作后的恢复往往集中在改变生活方式以支持和保护心血管健康。但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敲响了另一个警钟,他们发现,与那些心脏健康的人相比,遭受过心脏病发作的人在随后的几年里经历了更快的大......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在心脏病发作后出现死亡

根据2023年心力衰竭大会上的一项研究,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心脏病发作后死亡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以上。即使控制了其他健康因素和治疗时间,这种差异仍然存在,老年妇女的不良后果率甚至更高。这种差异的原因仍然......

机器学习算法现在可以快速与准确地诊断心脏病发作

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有时与非心脏相关的疾病相似,使诊断变得棘手。英国研究人员已经转向机器学习,为医生提供一种快速和准确的诊断心脏病发作的方法,这有可能缩短诊断所需的时间,并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和有效的治疗。目......

美国心脏协会推荐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最近发表的一份联合科学声明,监督下的运动训练对许多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可以使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超过药物的效果。该声明同时发表在美国心脏协......

新的移动电子纹身能更好地监测心脏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移动的、无创的、超薄的、可拉伸的、电池操作的电子纹身,可以同时测量心脏的电和机械活动,为诊断和监测心脏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诊断心脏病的新方法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总是受欢迎的......

Moderna公司:癌症和心脏病疫苗可能在7年后准备就绪

美国疫苗制造商Moderna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保罗·伯顿博士表示,到2030年,将有针对“各种”不治之症的疫苗,拯救“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的生命”。他说,在mRNA领域取得的进展,已经迎来了疫苗的“黄金......

女性抑郁症与心脏病间联系揭示

俄罗斯研究人员描述了女性抑郁症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抑郁症通常与心脏、血管和代谢系统的一系列危险病症共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俄罗斯心脏病学》杂志上。秋明国立医科大学心脏病学和心脏外科系教......

警惕!气温下降需注意心脏这8大危险时刻!死亡率极高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2023年首场大范围雨雪即将上线,预计1月11日至15日,这股强冷空气将给我国带来剧烈降温、大风及大范围雨雪,东北、江淮、江南等地部分地区气温将暴跌20℃左右,华北、黄淮等地有明显雨......

全球首例!干细胞注射成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已存活2年

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先天性心脏缺陷是最常见的婴幼儿出生缺陷疾病。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人工材料修复患者的心脏。然而,普通的人工材料无法伴随患者成长,需要重复手术。现在,研究人员正在......

“芯片上心脏病”模型可复制心肌梗塞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张梦然)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芯片上心脏病”模型,该设备有朝一日可作为开发新的心脏病药物甚至个性化药物的试验平台。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科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