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2 16:52 原文链接: 从“零”开始城市“电力银行”开张了

 

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大连化物所供图

  近日,百兆瓦级的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在大连进入并网调试最后阶段,预计10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该电站是迄今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提供技术支撑,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建设运营。

  两个足球场大小的电站,716个大型储罐、358个集装箱在这里整齐排列。曾经的荒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大连能源的“希望”,也成为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先锋等人心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创新:“无中生有”的研究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华民一直密切关注该项目的动向,前期在液流储能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集成方面作出贡献的他,得知项目成功推动后十分激动。“感觉我们的梦想成真了!”

  2000年,时任日本公司能源环境研究室主任,事业蒸蒸日上的张华民,却毅然决然地放弃高薪,选择来到大连化物所工作。这次归国,张华民是带着“任务”来的。

  “我和德国科学家每年都有很多项目合作,也因此接触到可再生能源。很早我就意识到,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辅助能源变为主导能源。”张华民说。

  但是,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不连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有大规模储能技术与之配套,才能稳定运行。大规模储能技术继而成为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瓶颈技术。而大规模储能必须具备3个条件:安全性高,生命周期性价比高、循环寿命长,电池报废后不能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想到这里,张华民更加坚定要做大容量、大规模、长时间的储能技术。他所在的团队,首先在原料方面展开探索研究。“考虑到安全性和容量可恢复性,我们想到了钒。”他说。

  所有的液流电池都拥有一个正极电对和一个负极电对,而全钒电池两边是同等元素,未来的回收及维护相对简单,即使长期运行使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的价态失衡,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其修复。

  然而,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带给团队不小的压力。

  日本住友电工和加拿大VRB公司在钒液流电池的研发上位居全球前列。2005年,在该领域深耕20余年的日本住友电工因成本问题突然停止研究工作;2008年,加拿大VRB公司又因为经济危机宣布破产。

  “作为世界上做得最早、最好的两家企业,一个停止研究一个破产,我们当时压力很大。”张华民告诉《中国科学报》。

  当时,整个团队没有人做过钒液流电池的相关研究,几乎从“零”开始的项目对于全体人员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经过分析,团队发现,钒液流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电解液成本无法压缩。如果能在双极板、传导膜等方面有所突破,将可以通过减少材料成本达到降低整体项目成本的效果。从电解液、电极、膜、双极板到电堆的系统集成,如果团队可以掌握全产业链技术,这些困扰将迎刃而解。

  探索:由“C”转“O”的结构拼图

  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是产业化链条的“重头戏”。这其中,绕不开电池膜集成和电堆结构优化。

  2009年,从比利时留学回来的李先锋加入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团队。新鲜血液的涌入为项目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李先锋一回来就扛起重担,直奔“要害”,担起了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离子传导膜的研发重任。

  面对瓶颈,该团队开始在创新分子结构方面下功夫,通过调控膜的孔径大小,突破了膜离子传导性与离子选择性之间的制衡,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传导膜材料,并首次提出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筛分传导”机理,成功破解了难题。

  除此之外,提高电堆的工作密度也是该团队着重突破的一个核心。电堆就像电池的“心脏”,功能十分重要,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初始阶段,在电堆能量转换效率不低于80%时,其工作电流密度仅有80毫安,难以满足产业化的需要。

  对此,研究团队重点挖掘了电池内反应及传递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有效提高了电堆效率,成功研制出高功率密度电堆,为“心脏”输送了“血液”。

  解决了上述问题,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全钒液流电池具备安全性高、可靠性好、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规模大、寿命长、性价比高、电解液可循环利用、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为在储能领域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随着实验室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应用,项目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大连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成功并网,这标志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产业化的成功。

  该电站相当于城市的“电力银行”,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在电网用电低谷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给电池充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电池中;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将储存于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进行放电。

  “大连特殊的地形使得本地电网呈C形,存在缺口。”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总经理宫继禹告诉《中国科学报》,“一旦遇到事故,会导致大规模停电,无法满足城市应急需要。”

  而储能电站规划在两个电网之间恰好弥补了缺口,将其结构由“C”转“O”,补上了电网结构上的最后一块“拼图”。极端环境下,储能电站还可以作为黑启动电源,启动停机的发电机组,帮助电网恢复运行。同时也可以作为备用电源,在电网出现故障时,为大连市区医院、应急救援等重要部门提供8小时左右的持续供电。

  提及并网之后的安排,李先锋表示,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后续才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


相关文章

2023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岛津奖学金”颁布!

2023年6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化所”)迎来了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岛津”)受邀出席了此次毕业典礼并为“岛津奖学金”获得者颁......

大化所开发金属辅助氮化合成宽光谱捕光催化材料新方法

 近日,我所太阳能研究部太阳能制储氢材料与催化研究组(DNL1621组)章福祥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低功函金属粉末(Mg、Al、Zr等)辅助氮化的合成新方法,实现了在低温、短时间内高效氮化合成......

共49项!2022年大连市科技奖获奖名单发布:一等奖10项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大连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根据《大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授予“耐高温聚芳醚腈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等2项成果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授予“电磁场诱导的分子手......

【会议通知】“代谢组学与生命健康:机遇和挑战”研讨会

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代谢组学与生命健康:机遇和挑战”研讨会将于2023年5月18日-20日在大连召开。会议主席刘心昱 副研究员、路  鑫 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X射线衍射仪采购中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X-射线衍射仪采购项目中标公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企业信息X-射线衍射仪采购项目中标公告一、项目编号:OITC-G230310458(招标文件编号:OITC-G23......

大连化物所提出百草枯农残快检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冯亮团队在纸基光化学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研发中取得进展。团队构建了新型介孔二氧化硅功能化纸基传感器,通过柱芳烃超分子识别系统,实现了农药百草枯的高效捕获和分析。该工作为纸......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用于制毒窝点稽查的高性能微型质谱

近日,我所质谱与快速检测研究中心(102组)李海洋研究员团队在现场检测微型质谱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自主研发了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的连续进样微型质谱,在制毒窝点查缉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毒品犯罪严......

我所揭示铁电体光伏效应中两种不同的电荷分离机制

近日,我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利用表面光电压方法,揭示了铁电半导体光伏效应中的弹道传输和漂移机制。在太阳能光催化过程中,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光生电子和空穴的......

研制高系统性能和高集成度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模块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单细胞分析研究组研究员陆瑶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院士等合作,开发......

科研人员研制出单组分暖白光LED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与山东大学研究员刘锋等合作,开发出了具有高效白光发射的新型双钙钛矿材料,并制备了基于该材料的单组分暖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