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23 09:38 原文链接: 大豆适应高温环境分子机制破解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年海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韩天富研究员领衔的团队12月22日宣布,在大豆适应短日高温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克隆了研究者寻觅了近半个世纪的大豆长童期基因J,并揭示了J在中、美和巴西大豆品种中的分布规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分子植物》杂志上。

  热带地区长期被认为不适于大豆种植。科学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发现了在短日高温下推迟开花,营养生长期较长、干物质积累量较高的“长童期”种质资源,并应用于大豆育种中,使大豆在低纬地区快速扩展。但至今,遗传育种学家未能确认决定该性状的具体基因及作用机理。

  韩天富等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以常规品种“中黄24”、长童期品种“华夏3号”为亲本的重组近交系群体,采用RAD-Seq技术构建遗传图谱,进行连锁分析并结合亲本全基因组重测序,将长童期性状定位到GmELF3基因上。发现在“华夏3号”中,该基因缺失了一个碱基,导致基因序列移码和所编码的蛋白失活,从而延迟开花,产生长童期性状。将来自“中黄24”的GmELF3基因,即J基因转入“华夏3号”,能实现功能互补,使“华夏3号”开花提早,从而进一步证明GmELF3突变导致长童期性状的产生。

  据悉,J基因克隆为中高纬度地区的优良大豆品种改造提供了技术途径,对发展低纬度地区大豆生产、拓展大豆品种种植区域、提高植物蛋白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

研究发布大豆多维组学数据库SoyOmics

大豆(Glycinemax(L.)Merr.)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其产量提升、品质改进关乎全球人口的需求和利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促使大豆组学研究不断深入。实现大豆多维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将会为大......

应对高温旱情需主动出击多管齐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74.shtm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应以灾害的思维来对待高温干旱,做好预案,制定......

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非连续界面构建与演化机制

近日,我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DNL0305组)王素力研究员和孙公权研究员团队在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HT-PEMFC)低界面传质阻力多孔电极设计构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多......

新研究揭示过冬蜂群死亡的分子机制

通常认为过冬蜂群死亡的重要因素是病原体的大量增殖或低温。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美国农业部(USDA)农业科研局(ARS)马里兰贝茨维尔蜜蜂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揭示了过冬蜂群死亡的分子机制。相关研......

植物所等阐明水稻胚乳中清蛋白积累的分子机制

禾本科植物胚乳累积的淀粉和贮藏蛋白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根据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水稻胚乳贮藏蛋白可分为谷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其中清蛋白是水稻胚乳中丰富的水溶性蛋白,也是主要的致敏蛋白......

研究揭示驱动放射性脑损伤的细胞类型和分子机制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唐亚梅教授团队阐明了放射后小胶质细胞通过分泌趋化因子CCL2及CCL8,吸引CD8+T细胞浸润脑组织并引发脑损伤的机制,为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提出新的干预策略。相关研究......

中国大豆有了精准分布地图

记者1月9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通过对大豆生产田进行多年多点网格化取样和多种成分的系统分析,全面揭示了我国大豆营养成分的地理分布规律,提出了中国大......

2022全国天气气候盘点:夏秋高温创历史之最

1月9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盘点了2022年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明显,出现了多个之最。全国平均气温历史次高。2022年,全国平......

这地18.3℃高温曾创纪录,人类却危险了

地球上的不同大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气候条件,世界大多数陆地都集中在南北纬60°以内,整体上气候条件还算适宜,因此除了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人类居住,除了非洲、亚洲、欧洲,其它岛屿地带......

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积累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双功能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GmZFP7可正向调控大豆异黄酮积累,为大豆异黄酮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