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关亚风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要负责耐压水密封外壳的研发和海试)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叶绿素、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和微生物荧光传感器,于4月28日至6月6日在探索二号南海科考航次中,搭载深海原位实验室进行了24次海底试验,最大潜深1833米,并在海底连续工作七天,均获得了有效数据。
本次海试中,三种传感器分别测量到了南海海水中从海平面到海底整个剖面的叶绿素a、CDOM和微生物的浓度,测量结果均与文献报道数据相吻合,包括剖面浓度变化趋势、拐点深度和绝对浓度,表明该三种传感器的测量及标定精度良好。其中,微生物传感器经第三方测试,对色氨酸检测下限为0.03μg/L,与国外同类高端产品水平相当。
上述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A类先导专项“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和我所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
近日,由我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关亚风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要负责耐压水密封外壳的研发和海试)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叶绿素、有色溶解有机物(CD......
近日,由我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关亚风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要负责耐压水密封外壳的研发和海试)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叶绿素、有色溶解有机物(CD......
近日,由我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关亚风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要负责耐压水密封外壳的研发和海试)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叶绿素、有色溶解有机物(CD......
近日,我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发表了新型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双高”储能器件的综述文章,从器件的基本原理和电极的微观结构工程两个方面系统总结和......
近日,我所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1110组)金盛烨研究员团队与孙承林研究员团队合作,在二维(2D)金属有机框架(MOFs)载流子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并论证了长寿命内部电荷分离态(I......
2022年,是张未卿全身心投入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刚刚荣获2022年辽宁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张未卿,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作为副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基于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26日发布消息称,近日,该所李先锋研究员团队与比利时科尔德集团控股EcoSourcen公司签署了新一代液流电池技术许可合同,共同推动该技术在欧洲市......
20多年的努力到了最后关头。2020年的大年初八,突发的疫情来势汹涌,为了保障工厂生产顺利运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丁云杰团队紧急收拾行装,从大连赶往辽宁阜新,......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张涛院士、乔波涛研究员等与太阳能科学利用研究中心(1600组)李仁贵研究员等合作,在单原子光热催化乙炔半加氢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通过......
5月11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返航,圆满完成2022年度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第一航段任务——深海原位实验室在南海冷泉区的海试任务。该航次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组织,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