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关亚风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要负责耐压水密封外壳的研发和海试)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叶绿素、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和微生物荧光传感器,于4月28日至6月6日在探索二号南海科考航次中,搭载深海原位实验室进行了24次海底试验,最大潜深1833米,并在海底连续工作七天,均获得了有效数据。

  本次海试中,三种传感器分别测量到了南海海水中从海平面到海底整个剖面的叶绿素a、CDOM和微生物的浓度,测量结果均与文献报道数据相吻合,包括剖面浓度变化趋势、拐点深度和绝对浓度,表明该三种传感器的测量及标定精度良好。其中,微生物传感器经第三方测试,对色氨酸检测下限为0.03μg/L,与国外同类高端产品水平相当。

  上述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A类先导专项“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和我所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章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新型二维过渡金属氢化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德会、副研究员于良团队,在二维过渡金属氢化物的可控制备及电催化应用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利用表面配体限域......

Nature子刊:大连化物所实现异戊二烯二聚亲核芳构化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室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组研究员陈庆安团队,在异戊二烯的仿生催化转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提出了串联催化策略,实现了异戊二烯的环聚、氧化芳构化和亲核加成反......

大连化物所发表分子筛笼控制的甲醇制烯烃反应的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与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魏迎旭团队,发表了关于分子筛笼控制的甲醇制烯烃(MTO)反应的综述文章,阐述了MTO反应过程笼控制择......

大连化物所提出离子载体构建自优化锌负极的新策略

近日,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朱凯月副研究员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负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采用可循环的动态MOF纳米片作为锌离子的运输载体......

大连化物所戴文团队研究实现半导体光催化硼化反应

氮杂环卡宾硼烷(NHC-BH3)由于化学性质稳定且制备方法简单,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硼源,被应用于自由基硼化反应中。然而,大量有害的自由基引发剂和昂贵且无法回收的均相光催化剂的使用,阻碍了其广泛被应用。......

大连化物所:周雍进团队实现生物炼制高效合成脂肪酸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多形汉逊酵母为宿主,通过强化木糖同化与转运过程同步利用了葡萄糖与木糖,实现了木质纤维素生......

大连化物所:发表分子筛笼控制的甲醇制烯烃反应相关综述文章

近日,大连化物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刘中民院士、魏迎旭研究员团队受邀发表了分子筛笼控制的甲醇制烯烃(MTO)反应相关综述文章,阐述了MTO反应过程笼控制择形催化原理,提出基于笼控制择形催......

大连化物所卿光焱团队开发超精准内毒素分离材料

近日,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1824组)卿光焱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超精准内毒素分离材料。该团队通过“量体裁衣”的材料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噬菌体展示筛选和血液相容性肽......

卿光焱团队制备基于光子纤维素纳米晶的柔性汗液传感器

近日,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1824组)卿光焱研究员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用于汗液中钙离子传感的可持续、不溶性和手性光子纤维素纳米晶体贴片。该研究为纤维素纳米晶(CNC)......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首例温和条件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

氢负离子(H-)具有强还原性及高氧化还原电势等特点,是颇具潜力的氢载体和能量载体。氢负离子导体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优异氢负离子传导能力的材料,在氢负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转化池、膜反应器、氢传感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