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5 18:04 原文链接: 非晶态固体弹塑性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不同于晶体塑性的位错机制,非晶态固体塑性变形的基本载体是原子或粒子以集团模式的局域协同重排,通常被称为“剪切转变”(shear transformation,ST)。通过非局域弹性效应,ST事件可自组装形成不同时空尺度的塑性事件,如宏观屈服、局部化剪切带等。研究表明,邻近屈服以及屈服后的塑性事件处于一种时空高度关联的雪崩状态。然而,在远离屈服的宏观弹性阶段,塑性事件是否存在时空关联以及事件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在领域内存在争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蒋敏强等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科研人员以原子模拟的Cu50Zr50金属玻璃为非晶态固体模型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无热准静态剪切实验,对体系屈服前约4800个塑性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及振动模态(声子)分析。研究发现,塑性事件诱发的应力跌落在统计上服从幂率标度分布,其幂指数随加载从-1(边界稳定态)转变为-1.5(自组织临界态),而塑性事件之间的弹性等待时间呈现单一特征峰行为。这意味着屈服前非晶塑性属于雪崩事件,且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稳健的弹性相互作用。弹塑性非仿射位移场的时间关联分析表明,这种弹性作用是短时强关联的,但可长期存在,表现为体系变形高维势能面的分形特征。通过对位移场在振动模态投影,研究展示了孤立ST事件如何通过弹性作用自组装形成雪崩事件。通过定义空间构型演化的模态识别矩阵,该工作明确了塑性事件存在稳健弹性作用的原因:事件对体系整体弹性的破坏是有限的;一些硬区作为刚性骨架能够在弹性基体中持续存在;弹性基体在加载中能够自恢复。上述研究发现了澄清非晶态固体在屈服前弹性变形和塑性失稳的原子尺度机制,为构建非晶弹塑性变形的介尺度模型提供了基础信息。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lastic interactions of plastic events in strained amorphous solids before yield为题,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非晶态固体力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非线性力学的多尺度问题”、重点项目“无序合金的塑性流动与强韧化机理”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相关文章

非晶态固体弹塑性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不同于晶体塑性的位错机制,非晶态固体塑性变形的基本载体是原子或粒子以集团模式的局域协同重排,通常被称为“剪切转变”(sheartransformation,ST)。通过非局域弹性效应,ST事件可自组装......

非晶态固体弹塑性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不同于晶体塑性的位错机制,非晶态固体塑性变形的基本载体是原子或粒子以集团模式的局域协同重排,通常被称为“剪切转变”(sheartransformation,ST)。通过非局域弹性效应,ST事件可自组装......

快速了解环硅酸锆钠作用机制

环硅酸锆钠是一种不溶于水、不被吸收的化合物,对钾离子具有高亲和力,能快速降钾并维持血钾稳定在安全阈值。此前,中国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在快速控制血钾的同时长期维持血钾稳定。阿斯利康近日宣布,其新型口服降钾......

研究揭示TRIM5α和TRIMCyp协同限制HIV1复制作用机制

宿主的固有病毒限制因子可直接作用于HIV-1等逆转录病毒,破坏病毒正常的生活周期以达到限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目前发现的逆转录病毒限制因子主要有APOBEC3、TRIM5α、TRIMCyp、ZAP、Tet......

浙大胡海岚团队同期刊发两篇《自然》突破世界性难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

昆明植物所在天然先导化合物12f发现与研究取得新进展

天然先导化合物是创新药物研究重要的基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勤实研究组多年来一直从事天然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研究工作,在JournalMedicinalC......

高福院士团队解析PD1/L1及抗体复合体结构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抗体阻断疗法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治疗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重大成功,然而这些抗体药物的作......

清华北大两教授合作发表NatureGenetics

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两个研究组合作,发表了题为“StabilizingmutationsofKLHL24ubiquitinligasecauselossofkeratin14andhum......

上海生科院在生长素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4月25日,《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薛红卫研究组题为ArabidopsisPROTEASOMEREGULA......

心脏干细胞疗法作用机制仍是个谜

在众多的临床试验中,科学家们将不同类型的祖细胞(progenitorcell)注射到病人体内有助治疗受损的心脏。在某些情况下,病人的确具有更好的心脏功能,但是究竟是如何导致的?科学们家之间对这个问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