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8 13:58 原文链接: 高原上有一群科研“牦牛”

  6月6日上午8时,90岁高龄的杨永昌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办公室,头一件事,就是认真擦洗放大镜,然后对准植物标本,开始他新一天的工作。

  杨永昌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植物区系分类、系统演化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为了获取科研一手资料,多次深入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实验材料。

  身为北京人的杨永昌,并没有选择回京或“彻底退休”,而是对工作做了最长情的告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牦牛精神”,感召着后辈学生。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北高原所)的照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这种牦牛精神正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追求……”这就是“牦牛精神”。这段话出自该所第三任所长、我国著名兽类学家和动物生态学家、兽类生态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主要开创者与奠基人——夏武平。

  夏武平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接受国家任务,开始进行鼠疫防治研究工作,成为中科院首位涉足动物流行病研究领域的推动者。1966年,夏武平作为杰出人才调到西北高原所,开始了高原生物学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提出并组建了我国首个野外定位观测实验站——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今年5月,适逢夏先生诞辰100周年,高原上的科技工作者们缅怀前辈、再忆“牦牛精神”……

  据现任西北高原所所长张怀刚介绍,从1962年到1975年,西北高原所先后多次组织多学科联合考察队伍,深入青海、甘南、川西、西藏以及新疆等地科考,摸清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结构。

  “大家爬冰卧雪、幕天席地,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山川湖泊。没有车马,一头头健硕的牦牛驮着野外考察装备通往山涧雪原的科考路……”张怀刚说,青藏高原条件相对艰苦,科研人员待遇相对低,医疗条件、教育条件及生活条件略差,但科研人员克服了高原缺氧气候干燥等诸多不利因素,扎根在这片土地,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牦牛精神”至今已提出逾30年,有人会说,时代在变,老一辈思想早已过时。实际上,新的起点赋予青年一代新的历史使命,“牦牛精神”正引领无数青年科研人员扎根高原。

  中国科学院“A类百人计划”入选者、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35岁的杨其恩身上有不少光环。2010年,完成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的杨其恩,毅然来到青藏高原。像杨其恩这样的青年才俊,来此扎根高原生物研究的不乏其人。

  “高原生物研究事业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国家政策鼎力支持,还有‘牦牛精神’引领一批批人才长期坚持在高原奋斗。老一辈创造精神,年轻人不断传承,这就是奉献精神的精髓所在。”张怀刚说,“建所以来,一代代科研人员学成毕业后选择来到西北高原所工作,其中大多数为外地人。”时代需要奉献精神,在张怀刚看来,“牦牛精神”就是西北高原所的精神动力。

  专家点评

  “牦牛精神”是科学精神在高原艰苦地区科研人员身上发展出的特别版本,不仅坚持求真求实、上下求索,还要长期对抗生活条件、物质条件薄弱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

  诚然,社会进步依赖技术的更新,但精神也是人类向前的不竭动力。老一代科研人身上的精神,具有强大的行动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行为示范,这种力量可以召唤更多有追求的人开拓进取;穿越时光,他们可为后世之师。

  这些身处高原极地的科研工作者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时期,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岗位,都需要有这样一种精神,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相关文章

第七届老年服务科学与创新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10月20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协”)联合主办的“第七届老年服务科学与创新国际论坛暨北京国际前沿科学对话会”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采用线上......

焦念志: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学科交叉

前不久,十余名院士专家共同见证了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成立。该中心以“应对气候变化、支撑碳中和需求”为宗旨,通过多学科交叉......

中国药理学家丁光生先生逝世,享年101岁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官方微信公众号7日发布的消息,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简称:上海药物所)研究员丁光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6日21时4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大科学设备“沿途下蛋”,59项转化交易82.2亿元

记者在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合肥主会场采访时了解到,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正加速催生应用成果。作为“双创周”系列活动之一,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

青年科学基金,“小火花”点燃“大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有个宏大的梦想。他希望,通过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发电来转化二氧化碳、制备合成燃料,实现“燃料合成—燃烧—碳排放—燃料合成”的碳元素循环利用,......

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在南京举办

当科学遇见艺术,会有什么样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温度?远古生命“动起来”会不会让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在广州南沙动工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24日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该会址以“千帆竞渡、科技远航”为设计理念,计划于2025年建成投用。当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也在南沙成立。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位于南沙明珠湾......

AlphaFold、细胞组织机制及嗜睡研究获颁生命科学突破奖

9月23日,“2023年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揭晓。有着科学界“第一巨奖”“科学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Prize),主要奖励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数学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

2023年科学突破奖:1575万美元重奖AlphaFold及量子等领域

据科学突破奖官网报道,当地时间9月22日,2023年“科学突破奖”在美国旧金山公布,以表彰在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和数学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深度学习预测蛋白质结构、量子信息、嗜睡症的发病机理......

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在南京举办

当科学遇见艺术,会有什么样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温度?远古生命“动起来”会不会让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