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0 09:10 原文链接: 给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还需釜底抽薪

8月8日,科技部官网发布《科技部 财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旨在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根源在于行政化

近年来,青年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环境堪忧的报道见诸报端。例如,一些海外归来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回国一段时间之后又再次离开;青年科研人员收入待遇低、工作生活压力大等。

这个文件的出台,说明青年科研人员的生存状况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出现这些问题,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日益严重的科研界行政化趋势。

崭露头角机会少是由于行政化导致的论资排辈所致,科研人员没有一定资历就没有机会承担重要科研项目。比如,某类科研项目要求教授或研究员才能申请,而科研人员是需要按部就班申请硕士生导师资格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的。青年科研人员是最有创新活力的群体,在从事科研工作和获得科研资源方面却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些限制在国外很多国家不存在,一般不会要求只有教授或博导才能申请课题,也不会限制青年科研人员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和数量。

成长通道窄是指在行政化管理思维下,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路径只能按照当前人才头衔阶梯式成长。在一定年龄如果没有获得相应头衔,就很难进入下一等级,而头衔的数量又极其有限。科研人员没有相应头衔,也就难以获得攻坚克难所需的科研资源,包括经费、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研究生等,这就意味着基本达到了科研生涯的天花板。

评价考核频繁和事务性负担重的根源也是行政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基于各类考核和排名的压力,将相关压力层层分解向下传导,把一些短期业绩指标套在青年科研人员身上。在短期考核指标下,青年科研人员只能追求短期成果,只能想尽各种办法获取科研资源。科研人员要与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人员进行应酬和拓展关系,要面对各种课题申请程序和科研过程考核,把大量精力耗在与科研没有直接关系的事务上。

釜底抽薪才能落实到位

这个文件在多个方面为青年人员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减轻了负担。

首先,在一些重要的国家科研计划中,文件明确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占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一定比重,让他们有更多挑大梁的机会。其次,要求在科研机构和高校里增加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比重,对刚刚加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提供五年以上的科研经费支持,这些措施都会让青年科研人员有更好的成长机会和更稳定的科研条件。第三,提出减少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负担,延长考核周期,不进行短期考核而进行中长周期考核,避免青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

同时,文件还要求减少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不必要的应酬活动,聘用科研助理,让青年科研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此外,文件还在让科研人员免于反复填写重复信息、提升科研人员身心健康方面提出了要求。这些内容无疑关注到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主要困难,将有助于优化青年科研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

不过,目前这个文件在落实过程中还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在减少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面临的考核压力不变,这些压力必然会传导到青年科研人员身上。

此外,要保证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如果不能避免普遍的论资排辈现象,资源分配权仍然掌握在少数科研人员手里,青年科研人员将不得不自发进行应酬性活动。

因此,要彻底改善青年科研人员的生存环境,必须改善我国的科技生态,要釜底抽薪,最根本的就是让青年科研人员拥有平等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和进行公平竞争的环境。

首先,应当破除科研项目申请的资历限制。要让初出茅庐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有机会申请各类项目,不能画地为牢,限制工作范围。例如,应当不拘泥于按部就班申请硕导、博导、博士后导师资格的做法,同时在相关名额分配上一视同仁,不再根据资历而是根据科研工作需求来设定,让青年科研人员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其次,应避免科研资源分配权和话语权的固化。科研资源分配权应当避免行政化,并且在不同资历的科研人员中平等配置,避免科研利益圈固化。

第三,应遏止科研行政化趋势。一方面要防止用管理行政机关的方式管理机构,避免繁文缛节并抵制科研机构官僚化倾向,避免量化考核指标层层加码和层层下压。另一方面,要改变“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对于优秀科学家的激励不再依靠行政提拔;对有志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并取得行政职务的科学家,应避免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保障科研资源的平等竞争。

相关文章

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早期最具创新性

一项新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的最佳证据,表明科学家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最具创新性和创造力。该研究10月7日发表于《人力资源杂志》。“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医学科学家的工作就不那么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了。......

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发布:施一公、钟南山等上榜!

2022年10月10日,爱思唯尔发布“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的第四版,超过8300名中国科学家入榜。“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依照学者科研产出、GoogleScholarMetrics期刊评分、H指数、成果......

6部国产科学家电影面向公众展映

10月8日至10月30日期间,中国科技馆举办“喜迎二十大,科学家精神公益展映活动”。本次活动将面向公众公益展映《星河一叶》《诗与真》《谷魂》《我是医生》《袁隆平》《钱学森》6部国产科学家电影,这些影片......

科学家绘就全球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新兴模式生物,10月9日,西南大学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完成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在全球首次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并率先创建“数字家蚕”......

中外科学家借助大数据揭示地球大气氧化过程

中新社武汉10月9日电(马芙蓉陈国雄)记者9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拿大地调局等机构科研人员,利用深时地学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重建了高精度的地球大气氧化历史,据......

2022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正式在中国上海揭晓

2022年10月8日获悉,2022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英文:WLAPrize)于9月29日正式在中国上海揭晓。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迈克尔·I·乔丹(MichaelI.Jordan)因其“对......

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而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作为国家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我国......

青年科学基金,“小火花”点燃“大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有个宏大的梦想。他希望,通过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发电来转化二氧化碳、制备合成燃料,实现“燃料合成—燃烧—碳排放—燃料合成”的碳元素循环利用,......

河南工业大学连聘4名工程院院士任首席科学家

9月24日,第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开幕,河南工业大学隆重举行仪式,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担任粮食科学与加工技术方向“首席科学家”。校方指出,这是继全职引进罗德平院士、聘任三位中国工程院......

我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吸收氮肥的关键基因

今天,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陆生植物生长中的一项重大理论突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刘坤祥教授领衔的团队,经过近5年不断攻关,发现了植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