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1 17:55 原文链接: 过量服用维生素C引发不育、肾结石等健康危害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其是人类和其它少数生物体的必需营养素,很多动物能利用葡萄糖合成维生素C,而人类却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在所有维生素中,维生素C是机体每日需要量最大的一种,对于普通成年人而言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是100毫克/天。维生素C通常只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基本不含维生素C,各类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就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比如柑橘、番茄、草莓和绿叶蔬菜等。

  我们都知道维生素C有很多作用,比如其能增强免疫力促进矿物质吸收、抗氧自由基和抗氧化,而且其还能促进机体胶原的形成; 而缺乏维生素C会引发坏血症;近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维生素C其实还是很多不为人知的功能,2017年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高剂量的维生素C或能选择性地杀死试管中和小鼠体内的癌细胞[1];同年,刊登在Oncotarget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索尔福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相比诸如2-DG等药物而言,维生素C能以10倍的高效率来有效阻断癌细胞的生长[2];还有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C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或会使得抗癌的疗效增加100倍[3];2017年8月,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在Cell杂志上刊文称,维生素C能够促进白血病干细胞死亡,有望用于治疗白血病[4];近日,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指出,维生素C能够抑制肿瘤干细胞的产生[5]。2019年5月,来自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Nature Reviews Cancer杂志上发表文章表示,利用高剂量的维生素C或能靶向作用癌细胞的三大弱点,进而治疗癌症,即癌细胞的氧化还原不平衡、表观遗传重编程机制和氧感知调节机制[6]。

  说了这么多,大家肯定以为维生素C功能强大,能给机体健康带来很多好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要不要补维生素C呢?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完全可以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C,但如果日常生活中我们摄入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过少的话可能就无法获得充足的维生素C,而且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造成食物中维生素C的流失。因此,根据情况适当地补充维生素C也是有益的。

  当我们了解了维生素的诸多益处后,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服用维生素C的习惯,那么这很有可能就会造成维生素C过量服用。其实任何事情过犹不及,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引发很多健康危害,比如:

  (1)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凡是想增加对感冒抵抗力而长期服维生素C的人,其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反而会发生减少,这或许是因为大剂量维生素C的服用改变了机体中维生素C的调节机制,从而加速了维生素C的分解和排泄,而人们一旦停用的话反而会引发停药反应,出现早期坏血病症状,比如齿龈肿胀、出血,牙齿松动等;

  (2)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会使得生长期的儿童将来易患骨病,因为大剂量的维生素C会影响机体骨细胞的形成过程;

  (3)每日口服维生素C4克,一周后有可能发生机体尿路草酸钙结石和肾结石;

  (4)大剂量维生素C能够对抗肝素和双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从而导致机体血栓的形成;

  (5)大量摄入维生素C可使尿液中的维生素C排出量增加,因其还原性可产生尿糖的假阳性反应,或会妨碍糖尿病患者的诊治以及确切掌握降糖药物的剂量;

  (6)大剂量的维生素C会使得机体呈酸性体质,不利于生殖细胞发育,或会降低女性的生育力,影响胚胎的发育等;

  (7)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超过3克时会导致肠道蠕动增加,引起腹部绞痛与腹泻的风险;

  (8)当维生素C与含有维生素B12的食物同时摄入时会破坏相当量的维生素B12,从而使人易患贫血症;

  (9)高浓度的维生素C静脉注射时会产生严重的溶血反应[7-9]。

  除了上述的危害外,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也打破了我们很多人的传统认知,即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研究者发现,普通人服用维生素C或许并不能有效预防感冒,研究人员对2013年的一篇涵盖1.1万名参与者的29项随机对照实验的综述性文章进行分析后发现,对于马拉松跑者或滑雪这种在严苛环境下进行大量运动的人群而言,每天摄入200毫克的维生素C能够降低其50%的感冒风险,而每天至少摄入200毫克的维生素C似乎能够使得成年人的感冒持续时间平均减少8%,使得儿童感冒的持续时间平均减少14%[10]。2017年,一篇发表在Nutrients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发现,较高剂量维生素C或会导致感冒更早好转,他们指出,维生素C剂量与它对普通感冒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之间的线性关系可能扩大到6~8g/天,相比于安慰剂组而言,8g/天维生素C的剂量能将感冒持续时间缩短了19%,是4g/天维生素C剂量的2倍[11]。

  在大量服用维生素C的危害中,有一种说法是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超过1g)会使得机体血尿酸增高,有诱发痛风的风险[8],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却通过研究发现,维生素C或能帮助有效预防痛风,明显降低痛风的风险,痛风是一种炎性的关节炎,通常是由酗酒、肥胖等生活因素所引发。此前有研究认为,血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越高,尿液中尿酸的排出量就越高[12],发表在Arch Intern Med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对1317名新发痛风患者进行了为期2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摄入维生素C剂量最高的男性发生痛风的风险最低,比如,每天摄入1500毫克及以上的个体相比每天摄入250毫克的个体而言,患痛风的风险会下降45%,而每天摄入500毫克维生素C的男性痛风风险会降低15%,每天摄入1000毫克维生素C,痛风风险则会降低30%[13]。因此,摄入维生素C和个体患痛风风险降低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有痛风风险的个体最好开始每天服用1500毫克维生素C来降低其患病风险。

  研究者表示,维生素C能够降低血液中尿酸的水平,并能够增强尿酸通过尿液的排泄,而改善尿酸的消除(排出体外)或许比减少机体中尿酸的产生更为重要;而且那些摄入维生素C剂量较高的个体机体血清中尿酸的水平往往较低,而这有助于有效预防其痛风的发作,大量摄入维生素C(500毫克-1000毫克,但不要超过2000毫克)与痛风风险降低直接相关[14]。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遗传因素在肾脏的尿酸排泄中扮演着很关键的角色[15],因此,当我们单独将维生素C的摄入与痛风风险联系上的时候,也应当充分考虑人群机体的遗传特性。

  其实,日常摄入维生素C一定要把握好剂量,适量摄入能给机体健康带来很多好处,而摄入过量则会产生害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食材,比如番茄、辣椒、绿色蔬菜等;在食物烹饪的过程中控制温度与时间,尽量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如果我们日常的饮食中无法获得充足维生素C的话,这时候就需要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了,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膳食参考摄入量,成年人为100毫克/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00毫克/日。

相关文章

Immunity:沈啸/史鹏团队揭示尿路中的“清理工”,清除颗粒物,防止肾结石

浙江大学医学院沈啸课题组与浙江大学转化医学院史鹏课题组合作(博士生何建为第一作者),在免疫学顶级期刊Immunity上发表题为:Renalmacrophagesmonitorandremovepart......

广州健康院等揭示维生素C调控体细胞重编程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郑辉团队在《细胞与生物科学》(Cell&Bio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Unravelingthe2,3-diketo-l-gulonicacid-......

历时7年!科学家破解脊髓衰老之谜

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的重要桥梁,支配着全身各种运动功能。而这些运动调节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则是脊髓内一群稀少(仅占脊髓全部细胞约0.3-0.4%)而又关键的细胞——运动......

维生素C缘何持续走红

在电商平台“6·18”年中大促活动中,不少商家的维生素C泡腾片月销量过万。“泡腾片多为水果味,可以让一杯平淡无奇的白开水喝起来有饮料感,这是受欢迎的关键原因。”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药师原海燕介绍。......

新型结晶抑制剂或成肾结石患者福音

日前,天津大学教授龚俊波团队与休斯敦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成功发现一种新型结晶抑制剂。该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诱发尿酸盐结石形成的晶体生长,有望为肾结石患者带来福音。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果发表于......

维生素C缺乏导致肾损伤的遗传调控机制被破译

科技日报讯(记者陆成宽)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揭示了维生素C缺乏小鼠肾损伤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维生素C缺乏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和细胞类型特异......

“致富果”里饱含“科技味”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花小莓’的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两项营养成分,含量已远超普通草莓的平均值……”12月12日,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二届花小莓采摘季开幕式上,贵州省分析测试......

地质学家揭秘肾结石结构

1799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写道:“只有把地球上所有的现象结合起来,科学才能进步。比起发现新的孤立事实,我更喜欢把已知的事实联系在一起。”多年来,在为预......

以地质学家的角度看待肾结石

近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梅奥诊所及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ReviewsUr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肾结石的地质特征,勾勒出了肾结石形成的过程,建立了一个新的分类方案......

南京农大研究揭示小白菜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代谢机制

不结球白菜俗称青菜、小白菜,栽培面积由2005年的800万亩上升到现在的2100万亩左右,已成为第三大蔬菜作物。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侯喜林团队在《园艺研究》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团队经过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