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6 14:00 原文链接: 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杨春芳副研究员和张丽萍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长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包含氧杂蒽酮骨架的天然产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抑菌及抗肿瘤等多种活性。自四十多年前首次报道氧杂蒽酮类化合物以来,该类部分化合物已成为药物研发的明星分子,如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amlexanox、用于治疗肺纤维化的先导药物xantholipin以及广谱的抗球虫药物simaomicin α。目前已发展了较多关于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但放线菌来源化合物的氧杂蒽酮骨架的生物合成过程和酶学机制仍不清楚。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早期从海洋小单孢菌SCSIO N60中发现了Fluostatin C (7),与kinamycin A (11)同属苯并芴类非典型角环素。前期研究阐明fluostatin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黄素氧化酶FlsO2具有双功能,能够催化氧化和脱水反应,将8形成9。但奇怪的是基因缺失突变株?flsO2中仍可观察到少量的化合物9,暗示基因簇中的其他氧化酶可能互补FlsO2的体内功能。kinamycins生物合成研究表明,单加氧酶AlpJ(FlsG同源蛋白)催化9的缩环反应形成苯并芴中间体12,黄素氧化酶AlpK可能负责12的C-5位羟化形成13

在前期体内研究也发现AlpK的同源酶FlsO1具有类似的C-5位羟化功能,但因化合物12不稳定而无法获得,从而限制了FlsO1的体外功能研究。然而有趣的是,团队近期获得了nenestatin A生物合成中间体nenestatin C (14),其结构与12类似,可作为12的模拟底物进行FlsO1的体外功能研究。

基于上述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发现黄素氧化酶FlsO1能够体外催化多元氧化反应。一方面确实可以催化前体8形成产物9,从而回补FlsO2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将8转化为多个产物,包括氧杂蒽酮化合物1617。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同位素标记、中间体或其衍生物的结构鉴定等实验阐明了FlsO1通过催化三步级联氧化反应(羟化、环氧化和Baeyer-Villiger氧化)形成氧杂蒽酮的反应机理;同时发现FlsO1还能够催化完成14(模拟生理底物12)的C-5羟基化,间接证明了FlsO1的生理功能;通过FlsO1酶的晶体结构、关键中间体的docking分析和氨基酸残基定点突变实验揭示了FlsO1接受不同底物,催化多元氧化反应的结构基础。

相关文章

天津工生所在低值碳原料生物合成单细胞蛋白方面获进展

传统微生物生产菌体蛋白存在低值原料的转化效率和速率低、蛋白质合成能力不足等问题。巴斯德毕赤酵母由于具有天然的甲醇同化能力被认为是生产甲醇单细胞蛋白(SCP)的理想宿主,但是其复杂的甲醇代谢途径和细胞内......

新进展|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产生代谢产物,竟能抵御外界病原菌侵袭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珊瑚共附生稀有放线菌来源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有机化学通讯》。珊瑚在自然界中以共生功能体的形式存在,微生物是其重要组......

中国科大研制出生物合成的纤维素基绝缘纳米纸

随着人类对南极洲、月球和火星等极端环境探索的深入,不断出现的极端环境条件,包括强紫外线(UV)环境、原子氧(AO)和高低温交替环境等,已经成为今后探索的主要障碍。在这些极端环境下,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会......

我所实现二萜香紫苏醇高效生物合成

近日,我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1823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在天然产物萜类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酿酒酵母中构建并优化二萜香紫苏醇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全局调控中心代谢途径,实现了香紫苏醇的高效......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历史首篇《自然》论文发表

本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杨青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龚勇研究员合作,阐明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机制,从而为针对几丁质合成......

《自然》:中国科学家破译古老的生物合成之谜

 几丁质生物合成是一个古老而保守的合成途径。中国科学报社科学可视化中心制图从三叶虫到蝴蝶,从海葵到蜗牛,从酵母到念球菌……都有几丁质的身影。几丁质俗称甲壳素,早在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杨春芳副研究员......

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杨春芳副研究员......

赋能“双碳”生物合成技术助力绿色低碳

提到生物合成,你会想到什么?是生活在实验室中的微生物,还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复制人”?其实,生物合成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生物合成能够合成淀粉、肉制品,具备服务于工业生产与农业转型的巨大潜力,......

活有机体中发现自然生物合成过程

科技日报北京6月1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据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日本东京大学、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中国武汉大学与德国波恩大学合作,首次见证了在真菌中不使用角鲨烯就形成三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