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05 10:13 原文链接: 胡升华刘晓:打造高水平期刊把握科技创新话语权

  今年是“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40周年。中科院院士高福在纪念文章中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年都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样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既有当时的历史原因,也有力证明了中文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领先世界,甚至是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研成果。”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做好我们自己的科技期刊”正在成为科技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打造我们自己的科技期刊

  “期刊是世界上重要的文献资源,全世界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文献信息都是由期刊提供的。”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表示,如果我们能利用自己的期刊去发布科研成果,对我国科研成果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社会进步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据介绍,2006年至今,中国科协先后提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科技期刊登峰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一步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整个过程沿着打造精品期刊、英文期刊、国际顶级期刊的路径努力。

  “从科研成果的安全角度考虑,在整个和平的环境下,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国外数据库的数字资源,由于我们数字资源的永久保存状况并不尽人意,需要与外商进行艰苦的博弈,‘国家保存体系’尚未完善,如果遇到大的灾难、战争或者其他事件影响,我们能不能有效利用国际科研成果就会存疑。虽然我国图书馆界正朝数字资源永久保存的方向努力,但迄今为止,我们对国外数据库的利用还是受到相当的限制,包括限制使用期限、限制下载和保存。”胡升华说,这也是从长远上说,我们要打造自己的科技期刊出版体系和发布体系的原因之一。

  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

  2013年,中国科协曾将目标瞄准英文期刊,瞄准前沿学科和优势学科,希望引导一批重要学科领域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总体来说,如果想要提升国家的整体科技期刊的质量、科研水平和应用研发水平,科技促进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水平,我们就要大力发展中文期刊,因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被更多人接受和熟练运用,中文期刊会发挥英文期刊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学术交流的角度来讲,为了扩大中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英文期刊显然更有优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晓坦承,现在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发表不是发一篇文章,而是一系列文章。其中一部分以中文形式发表并不会影响科研成果的全球传播和影响力。“不过由于现在国际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是英文世界所主导的,我们的期刊要想进入国际序列,打造英文期刊似乎是必经之路。”

  “这一做法有诸多有利影响,从提升科技文化自信的角度,我们要扶持中国期刊的发展和国际化,从经济角度和学术评价的机制上,有利于争夺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刘晓提示,现在95%左右的国际期刊都是英文期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国将来成为科技创新强国,在一段时期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还是要以在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为主,“这是一个发展阶段”。

  刘晓表示,在国内办英文期刊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成本问题。“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成本是无法估计的。中文科技期刊在接收文稿后审稿、编辑环节要做大量的工作,英文期刊是同样的。由中国编辑组成的编辑队伍在审阅英文文章时所花费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支付的。编辑队伍和审稿队伍的国际化也需要成本。”刘晓担忧这种高成本可能会导致期刊发展的不可持续。

  不过,胡升华则认为,我们目前发展英文期刊并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障碍,不管是从科研成果产出、经济实力、认识高度和其他准备来说,都具备了这个实力。我们许多学科都完全有条件办好自己的英文期刊,“唯一的是我们自己学者的支持、我们的评价体系的支持和扶持,如果我们从科研规划、基金申报、成果奖励等方面都是不支持我们自己的刊物的,只有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后续资源,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胡升华认为,成果的评价体系、科研贡献的评价体系、科研工作者的业绩评价体系等等实际上已经对国内发展英文期刊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当然,国家现在逐渐意识并重视这个问题,一些有影响的科学家也在呼吁,我认为今后会有一定的改观。”

  把握主动性

  “《自然》和《科学》代表整个世界范围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大的科研进展。”胡升华表示,由于语言障碍,加上使用条件限制,中国80%以上的人群对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进展难以及时了解,更谈不上的吸收和利用。

  “如果我们能借助自己的优秀成果强化自己的发布平台和展示的平台,进而形成对全世界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科研成果传播体系的重要中心之一,对我们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全民创新都会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在科技发展追赶时期,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尚未完全显现,但在科技发展的超越阶段,如果有我们自己的发言权,就会占有更多先机和主动性。”胡升华阐述道。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的那样,我们“要把争夺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动性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相关文章

让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4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在创下连续在轨飞行183天时长新纪录后,3名中国航天员从浩瀚太空安全返回地球家园。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收官,为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

上海发布2022“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仪器领域项目申报指南

导读:指南围绕上海市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高端科学仪器的开发和应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与部件研制攻关,提升上海科学仪器原创性研发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科技创新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近年来,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广东科技厅与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同时也为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3月10日,广东省科技厅分别与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在广州签署了......

“十三五”2.21万亿科研支出,“十四五”将进一步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回望过去一年,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焦新安代表:为乡村振兴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每年春节后,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都会准时来到江苏省兴化市,深入乡村、食品厂、畜牧公司等,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专题调研。像这样的活动,在过去的五年中组织过50余次。“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履职......

2022年,科技创新如何持续发力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满,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成功实现“十四五”良好......

2022年,科技创新如何持续发力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满,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成功实现“十四五”良好......

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升至世界第12位

中新财经2月25日电25日,国新办就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介绍,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44%,国家创......

山东投入145亿元研发资金聚焦高精尖领域

中新网济南2月22日电(孙婷婷)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22日通报,该省2022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达到145亿元(人民币,下同),重点围绕碳中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