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0 00:00 原文链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是经湖北省科技厅批准,于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的全省的肠病临床研究基地。该中心整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和普外科、武汉大学医学部消化系病研究中心和肛肠病研究中心以及卫生部消化内镜诊疗培训基地、消化内镜中心等多单位,共设有150张肠病病床及消化和肛肠专科门诊,有临床医师20人,护士50人,技师5人,其中教授和主任医师9人,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1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8人。该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规范与临床防治研究、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规范研究、大肠癌的早期筛查与临床防治研究以及胃肠粘膜保护、胃肠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干细胞等的临床研究。其中,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因至今不明。IBD病程长,易复发,需要终身维持治疗,是与遗传易感、肠微生态失衡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的一类慢性复杂性难治性疾病。本中心在IBD基因多态性、微生态、临床表型及治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主要创新点:率先在国内开展IBD流行病学研究。在武汉中心城区进行IBD前瞻性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获取了武汉地区IBD发病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第一手资料,为我国IBD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了依据;在国内首先开展IBD基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发现HLA-II、MICA、MICB、CTLA4、MTHFR、NAT2及PPARr等基因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UC显著相关。在国内外首次证实MICA基因可调控MIC和其受体的表达,影响NK杀伤细胞功能。在国内外首次发现UBE2L3、ILT6、LOC729792基因与CD相关;首次报道IBD活动期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表达增高以及产丁酸盐有关的细菌减少。采用454-pyrosequence方法,发现UC、CD及正常对照者肠微生态分布不同,证实地域种族是影响IBD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的重要因素,为临床IBD的肠微生态治疗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各级医院推广IBD诊治规范应用,参与国内2012版IBD诊治共识意见制定。推进T-SPOT在CD与ITB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中药青藤碱、苦参碱等对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青藤碱对难治性IBD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患者经济利益考虑,采用4-ASA灌肠取得与5-ASA一样的疗效;湖北省肠病中心暨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立了IBD数据库、生物样本库。在湖北省大多数地市州建立了肠病临床基地,登记注册IBD患者,数据样本共享,共同参与研究。定期办肠病学习班,开展学术交流和病例讨论会,经常临床会诊,提高业务诊治水平。积极编写IBD专著和教材,指导临床实践。定期举办IBD病友会,解答疑问。

中心研究成果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湖南、山东及省内大型医院等30家单位推广应用,证明方案可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经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荣誉组长欧阳钦教授等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5年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余篇,他引450余次。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目前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项目国家卫生行业专项资助,1项国大重大科技专项青年项目子课题,多项湖北省科技厅及卫生厅基金资助,武汉大学及中南医院基金资助等。成功主办九次武汉IBD高峰论坛,多次组织年轻医师参加欧美国际消化年会40余次。

现任肠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夏冰教授简介:荷兰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系病研究中心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全国委员,亚洲IBD学会Bord Member,国际IBD基因组成员,IBD GC,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市中部医疗中心肠病国家级重点专科主任,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湖北省突贡专家和特贴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担任国际Am J Gastroentero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Inflamm Bowel Dis, Postgrad Med J, Clin Immunol, Clin Exp Immunol, J Clinical Immunol, Dig Dis Sci, J Dig Dis等杂志编委和特约审稿人。公开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及引用80余篇。出版炎症性肠病专著2部,参编多部专著和教材。获国家十一五中长期计划卫生行业公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教育部基金2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攻关项目多项,参加湖北省创新团队项目1项。获中华医学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及武汉市科技进步奖,在肠病领域造诣颇深。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

总机:027-67812888、67812999

传真:027-67812892

邮编:430071



位置:

相关文章

科学家确定具有强大双向连接的脑网络核心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梦然)科学可能离理解意识在大脑中的位置更近了一步。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类型的神经连接对于识别意识非常重要。他们发表在《大脑皮层》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朝着确定大脑中支持意识体验......

控制饥饿的细胞影响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下丘脑神经元(B)投射到腹侧被盖区(C),这里的细胞发送连接到前额叶皮层(A)。通过这一通路......

全球首款直接注入大脑的基因疗法在欧盟获批上市

7月20日,PTC宣布,欧盟委员会(EC)批准Upstaza(eladocageneexuparvovec)上市,用于治疗18个月及以上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DCC)缺乏症患者。Upstaza不仅......

最新研究!科学家发现可怕记忆留存脑海的神经机制

当其他悲欢离合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模糊,为什么唯独可怕的记忆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科学家们终于通过试验揭开这背后的奥秘。近日,来自杜兰大学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教授JeffreyTasker、神经科学领域的C......

饿久了,大脑会进入“省电模式”!感官被削弱,还看不清

有没有想过,大脑其实跟手机、电脑一样,也有 节能模式。科学家最新发现,小鼠在长期节食的情况下,它的大脑就会进入这种模式,从而导致视觉感知的精度会变低。换言之,在这种状态下,小鼠看整个世界都是......

百万分之一秒!科学家解析大脑如何准备思考

设计用于研究突触囊泡启动状态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初始配置。图片来源:美国西南医疗中心教授joserizo-rey花点时间来思考一下大脑神经元的物理学吧!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生物物理学教授J......

PNAS:吸入的有毒细小颗粒可通过血液从肺部进入大脑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呼吸受污染的空气可能导致有毒颗粒通过血液从肺部转移到大脑,从而可能会导致大脑疾病和神经系统损伤。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6月20日在线发表在PNAS期刊上......

研究揭示:蚂蚁不同品级大脑有不同方向和程度的特化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课题组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通过构建法老蚁不同品级大脑单细胞转录组图谱,揭示了蚂蚁不同品级个体的大脑有不同方向和程度的特化,彼此......

英国最新研究:大脑发育关键基因之谜解开

英国巴斯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发表论文称,他们揭开了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子集基因与邻近基因相互作用的机制,这一机制可调节必需的神经细胞发育及功能。lncRNA基因与其......

智利和罗马尼亚分别报告首例猴痘确诊病例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圣地亚哥和布加勒斯特记者报道:智利卫生部17日发布公报说,智利公共卫生研究院已检测确认该国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罗马尼亚本周也报告了该国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智利卫生部在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