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们对之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血清素水平或血清素活动与抑郁症有关。

这篇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上的新伞式综述——对现有的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的概述——表明抑郁症不太可能是由化学失衡引起的,并对抗抑郁药的作用提出了质疑。大多数抗抑郁药是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它最初被认为是通过纠正异常低的5 -羟色胺水平起作用。目前还没有其他公认的抗抑郁药影响抑郁症症状的药理机制。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Joanna Moncrieff教授是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同时也是伦敦东北地区NHS基金会(NELFT)的精神病顾问,她说:“很难证明是否定的,但我认为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经过几十年的大量研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抑郁症是由血清素异常引起的,特别是血清素水平较低或活性降低。”

“抑郁症的‘化学失衡’理论流行的同时,抗抑郁药的使用也大幅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抗抑郁药的处方急剧增加,在英国,六分之一的成年人和2%的青少年在某一特定年份服用抗抑郁药。

“许多人服用抗抑郁药是因为他们被引导相信他们的抑郁是由生化原因引起的,但这项新研究表明,这种想法没有证据支持。”

这项总括性综述的目的是收集在血清素和抑郁症这一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发表的所有相关研究。该综述中包括的研究涉及数万名参与者。

研究比较了血液或脑液中血清素及其分解产物的水平,并没有发现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与健康对照(比较)参与者之间的差异。

对5 -羟色胺受体和5 -羟色胺转运蛋白(大多数抗抑郁药的目标蛋白)的研究发现,微弱且不一致的证据表明,抑郁症患者的5 -羟色胺活性更高。然而,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可能是由于在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群中使用了抗抑郁药,因为这种影响还没有被可靠地排除。

作者还观察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通过剥夺数百人的饮食中制造血清素所需的氨基酸,人为地降低了他们的血清素水平。这些研究被引用来证明血清素缺乏与抑郁症有关。然而,2007年进行的一项元分析和近期的一项研究样本发现,以这种方式降低血清素并没有在数百名健康志愿者中产生抑郁症。在一小群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中,证据非常薄弱,但这只涉及75名参与者,最近的证据还不确定。

涉及数万名患者的大型研究着眼于基因变异,包括血清素转运体的基因。他们发现,在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这些基因没有差异。这些研究还研究了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发现这些对人们变得抑郁的风险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经历的生活压力事件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抑郁。一项著名的早期研究发现,压力事件、人体内的血清素转运基因类型和患抑郁症的几率之间存在关系。但更大规模、更全面的研究表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发现。

这些发现共同导致作者得出结论,“没有证据支持抑郁症是由血清素活性或浓度降低引起的假设”。

研究人员说,他们的发现很重要,因为研究表明,多达85-90%的公众认为抑郁症是由低血清素或化学失衡引起的。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专业团体认识到化学失衡的框架是一种过度简化。也有证据表明,相信情绪低落是由化学物质失衡引起的,会导致人们对恢复的可能性和在没有医疗帮助的情况下管理情绪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在生活中的某个阶段达到焦虑或抑郁的标准。

作者还从一项大型荟萃分析中发现证据,使用抗抑郁药物的人血液中血清素水平较低。他们得出结论,一些证据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降低血清素浓度的可能性是一致的。研究人员说,这可能意味着一些抗抑郁药在短期内产生的血清素增加可能会导致大脑中的代偿性变化,在长期内产生相反的效果。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审查抗抑郁药的疗效,但作者鼓励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建议,可能会把重点放在管理人们生活中的压力或创伤事件上,如心理治疗,以及其他实践,如锻炼或正念,或解决贫困、压力和孤独等潜在因素。

蒙克里夫教授说:“我们的观点是,不应该告诉患者抑郁症是由低血清素或化学失衡引起的,也不应该让他们相信抗抑郁药是针对这些未经证实的异常而起作用的。”我们不知道抗抑郁药对大脑到底有什么影响,给人们这种错误的信息会阻止他们对是否服用抗抑郁药做出明智的决定。”

合著者马克·霍洛维茨博士是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高等师范学院的精神病学培训精神病学家和临床研究员,他说:“在我的精神病学培训中,我被教导抑郁是由低血清素引起的,甚至在我自己的讲座中也把这个教给了学生。参与这项研究让我大开眼界,感觉我所知道的一切都被颠覆了。

“我们研究的一个有趣的方面是,不利的生活事件在抑郁症中发挥了多么大的影响,这表明情绪低落是人们对生活的反应,不能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

Moncrieff教授补充道:“成千上万的人遭受着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当人们试图停止使用这些药物时可能发生的严重的停药反应,然而处方率继续上升。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人们错误地认为抑郁症是由化学失衡造成的。现在是时候告诉公众,这种想法没有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警告说,考虑到停药后的不良反应风险,任何考虑停药的人都应该寻求健康专业人士的建议。蒙克里夫教授和霍洛维茨博士正在进行一项研究,研究如何最好地逐步停止服用抗抑郁药物。


相关文章

基因编辑家蚕表达外源丝蛋白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Nexus在线发表了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教授谭安江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构建多种家蚕丝腺表达体系,实现了蜘蛛和袋蛾丝蛋白等在家蚕内的......

研究者揭示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教授贾志云和磁共振研究中心教授龚启勇团队在《生物精神病学》上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与脑结构协变网络异常的表达模式相关。抑郁症的高致残致死率与自杀意念和行......

8年恋爱、4篇论文,他们为科研“吵了无数次”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配文为“这一秒钟科学不重要”。配图则为一篇新上线论文截图,她和丈夫薛瑞栋的名字赫然在列。今年情人节,这个系列的朋友圈再次“更新”。此次的配图为一篇Natu......

基因编辑技术揭开海洋硅藻密度感知的谜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与合作者利用精准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海洋硅藻对种群密度信号的感知和传递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杂志》上。陆地和海洋中的动物会通过......

港大研究发现高香草酸有助缓解抑郁症

香港大学医学院6日表示,其医学团队在抑郁症药物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科研进展,即首次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物——高香草酸具有缓解抑郁症的作用,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方向。港大医学院终身讲席教授贾伟及其科研......

基因组系统解析工具开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包振民团队开发国际首个整合宏观/微观进化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综合分析工具(PanSyn,https://github.com/yhw32......

遗传发育所揭示水稻RNA识别结构域蛋白抑制外源基因沉默的机制

植物是复杂的生物系统。植物体内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水平的调控,如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等,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精密高效的调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筛选OsEI......

Brain:科学家识别出参与阿尔兹海默病中神经元易感性发生的关键基因

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阶段的特征是离散脑细胞群中蛋白质的积累以及这些脑细胞的退化,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这种选择性的易感性模式是无法解释的,但其对于病理性机制或许能提供重要的见解。阿尔兹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痴......

2024年中国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CRISPR/Cas优势明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凯赛生物(688065.SH)、华熙生物(688363.SH)、华恒生物(688639.SH)、川宁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数据:ZFNs技术;......

厚积薄发我国科学家揭开表观遗传“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决定了生物体的全部表型。但问题来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身高、肤色、性格、健康状况等并非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为了揭开表观遗传的“神秘面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