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06 10:04 原文链接: “嫦娥二号”卫星10月6日进行首次近月制动

  “嫦娥二号”卫星10月1日晚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预计将于6日上午进行首次近月制动,使卫星进入绕月周期约为12小时的椭圆轨道。这是“嫦娥二号”卫星能否与月球交会的关键。

“嫦娥二号”再度取消中途修正

  由于“嫦娥二号”卫星首次中途轨道修正满足入轨精度要求,原计划需进行的中途轨道修正5日再次取消。

  按照原定飞行控制计划,嫦娥二号在长达100多小时的奔月途中,将安排大概3次中途修正,以确保卫星精确飞向月球。

  在10月2日的中途修正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采用针对嫦娥二号任务自主研制的姿控扰动补偿模型,对轨道进行了精密计算、反复复核,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从对修正后的轨道测量计算结果分析来看,控制非常精准,满足卫星到达近月制动点的精度要求。

  原计划进行的3次中途修正,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仅用一次修正就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标志着该中心轨道测定及控制技术达到精确水平。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测量精度有了新提高。

  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5日介绍说,接连取消中途轨道修正,将为嫦娥二号卫星节约部分燃料,为卫星在环月轨道开展绕月探测工作提供更多动力支持。

传回首批1.6G科学数据

  “嫦娥二号”卫星5日早上发回第一批数据。截至5日7时,首批科学数据接收完毕,容量在1.6G。

  据报道,首批科学数据主要是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γ射线谱仪获得的空间环境数据。

  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表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数据格式是正确的,数据是可用的。从探测仪器探测的结果来看,结果的趋势是符合预期的。孙辉先表示还将对后边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

  据了解,嫦娥二号上已开机的三台科学仪器目前已探测到大量数据,在接下来的几天将会继续进行分批下传。

  “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2颗月球探测卫星,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其较“嫦娥一号”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将为中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验证直接地月转移发射、近月100公里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与定轨、X频段测控、高精度对月成像及监视相机X频段深空应答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并积累工程经验。

  “嫦娥二号”卫星共搭载7种探测设备,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有效载荷总重约140公斤。

  “嫦娥二号”奔月飞行约112小时。当卫星到达月球附近特定位置时,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近月点100公里、周期12小时的月球椭圆轨道。再经过两次近月点制动,进入高度1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在完成在轨测试和技术验证后,“嫦娥二号”卫星将进入100公里×15公里绕月椭圆轨道,拍摄“嫦娥三号”月球虹湾预选着陆区图像,并验证快速测定轨等相关技术。1-2天后,卫星返回100公里轨道,开展科学探测任务。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数据》:从根源唤醒沉睡的数据

  近年来,因“原始数据丢失,工作无法重复”造成的撤稿事件屡见不鲜。2020年1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rancesH.Arnold撤掉了2019年5月发表在《科学》上的一......

让数据沉淀的人

做数据挖掘的人,会和医学期刊扯上什么关系?今年4月,一项关于疫情变化与复工复产的研究登上了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作者将不同年龄人群划为7类,刻画了他们在家庭、学校、......

32位院士汇聚绵阳探讨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论

  10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的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第四届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在四川绵阳举行。海内外材料领域的32位......

发展智能制造赋能智慧生活

 家住天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田华,越来越爱这座城。过马路,“行人守护系统”自动识别行人、车辆,适时发出预警;去图书馆,手机扫码就能借阅,还书由机器人自动操作完成;出行有智能公交,可以感......

如何提升实验室效率?数据驱动决策!

随着效率需求的不断提升,科研机构正在采用数据智能系统,着力提升实验室运营的可视化,助力制定更加明智的决策。根据安捷伦一项针对制药实验室负责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室负责人越来越注重速度、优化和效率的提升......

新冠病毒重男轻女?数据揭秘新冠易感人群

新冠疫情暴发已有大半年的时间,全球疫情新增确诊整体仍然呈上升趋势。截至7月17日19时,全球累计确诊逾138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59万。在海外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北京和香港疫情反弹、哈萨克斯坦出现不......

世卫组织建议各国重点关注这三个领域

当地时间4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第75期新冠肺炎疫情报告。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4月4日10时(北京时间4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1051635例,较前一日增加79332例;死亡569......

数据支撑助力科技“战疫”

在此次疫情防控攻坚战过程中,2020年春节前一天,采集自湖北武汉一名临床患者的病毒毒株和电子显微镜照片等信息发布后,很快便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申请使用相关信息的用户不乏许多英美知名媒体。这些信息正是来......

王红阳院士:学科交叉与实践迭代让数据“动”起来

近年来,生命科学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生命的整体性和疾病的复杂性使得信息化和大数据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必然。大数据平台给了研究者从系统层面全面认识生命的机会和机遇,使众多科技人员更有信心地应对复杂生命现......

陆林院士:数据资源亟需转化为有价值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诊疗手段的提高、精准医学的实施,很多躯体疾病已经被攻克,但精神心理疾病仍面临着病理生理机制不明、治疗手段单一且疗效个体差异大的困境,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科学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