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20 11:31 原文链接: 土地退化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10月12日,由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AC)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CSWCS)发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承办的土地退化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次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理事会会议在西安开幕,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印度、新西兰、泰国、蒙古等36个国家的近300名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退化与荒漠化治理和流域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管理决策者参加会议,其中外国代表100余名,将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上,主要围绕土地退化现状与演变过程、土地退化机理与驱动因子、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模式、土地退化与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价、土地退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与土地退化及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水利部副部长刘宁,陕西省副省长姚引良,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世界水土保持协会主席Miodrag Zlatic,欧盟科技委员会代表、欧盟委员会 “土地荒漠化减缓与修复”(DESIRE)项目总协调人、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Coen Ritsema及欧洲土壤保持协会主席José Luis Rubio 教授及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山仑院士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或做主题报告。此外,在会议还将组织一些代表赴杨凌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参观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及欧盟委员会组织的“土地荒漠化减缓与修复”研究代表赴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参观考察。

  丁仲礼在致辞中讲,作为国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一直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工作。从建立之初,中科院就高度重视对土地退化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1955~1958年,我院组织由竺可桢副院长负责的黄河中游综合考察队,对全区的水土保持状况进行了全面考察,绘制了流域规划图,并组织实施。上世纪70年代,又组织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大会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我院拥有水土保持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20多个相关研究机构,在土地合理利用、土地退化防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行动”计划,在我国黄土高原、南方红壤、长江中上游坡耕地、东北黑土等主要水土流失区建立了大型试验示范区,布置了长期监测点。在我院建设的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网络中,有1/3 的野外台站开展与水土保持与治理相关的监测和研究。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中科院十分重视同相关部委和地方的科技合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科院和水利部在水土保持、泥石流防治等方面开展合作。2003年,与陕西省、水利部联合共建了陕北8万km2 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区。2007~2009年,会同水利部、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考察,进一步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面对我国土地退化类型多、面积广,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的现状,丁仲礼就下一步的科研工作谈了三点意见。一是要针对我国不同退化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仅要强调人为工程手段,还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出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二是研究手段要多样化,在综合考察和小尺度定点观测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政策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三是要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土地退化地区往往是多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研究工作不能为了治理而治理,而应把生态恢复和农民脱贫结合起来,探索生态补偿、碳汇工程的路径。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8年估计,全球约有15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4)受到土地退化的影响。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直接导致土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下降,并直接影响全球和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土地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水土资源研究的中心议题,为了进一步广泛交流土地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促进全球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AC)理事会决定2010年在中国召开国际土地退化防治学术研讨会(LANDCON 1010)。

相关文章

北林大水土保持学院建院30年成果多

4月15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举办高端学术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纪念学院建院30年。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经过30年的发展,该学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土保持人才和成果的摇篮。据了解,北京林业大学(原北......

全球变化背景下水生植物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潘应骥、芬兰奥卢大学博士JorgeGarcía-Girón、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助理教授LarsL.Iversen合作,在TrendsinP......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的时空规律获揭示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陈洋博士在闫俊华研究员、王应平研究员的指导下,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的时空规律。相关研究发表于《农业与森......

利用迄今最早DNA重建200万年前的生态系统

科技日报北京12月7日电(记者张梦然)200万年前的世界什么样?科学家通过分析迄今恢复的最早的古代环境DNA,绘制了格陵兰北部约200万年前生态系统的样貌,包括曾存在的动物和植物物种。该结果发表于7日......

研究人员揭示极端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次和规模逐渐增加。这些极端事件不仅显著影响当年的草原生产力,还会产生遗留效应,影响下一年的草原生产力。揭示极端气候事件的遗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对于认识和预......

我国将打造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中国55%以上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红树林面积已由21世纪初的2.2万公顷恢复到2.7万公顷。红树林有着“海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最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多功能性关系研究获新进展

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国土面积的41.7%,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及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土壤细菌和真菌在调节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方面发挥着十分关......

6个生态系统类型的定位观测站在这里建成

2日,记者从青海省林草局获悉,日前,该省申报的青海木里草原和青海西宁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获得新建批复。至此,青海省已有6个生态系统类型的定位观测研究站,分别是青海湖湿地、大渡河源森林、贵南荒......

基金委发布2个专项项目指南

秦岭是中国地理分界带、气候分区带和生态屏障带,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被称为中国的“中央水塔”和“中华绿芯”。作为中国中央屏障带,其生态屏障功能对于维系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在气候......

外来入侵物种已达660多种!如何精准有效防治?

目前,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威胁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向外来物种入侵说“不”一种名叫“鳄雀鳝”的怪鱼让专业人员围捕了好几天;看起来明艳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却有“生态杀手”的绰号;“个头比田螺大,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