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04 09:46 原文链接: 十二五发展展望系列报道:海洋经济将成新的增长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对此,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喆认为,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举措。

  海洋作用日益重要

  记者:为什么说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

  宁吉喆:我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可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蓝色国土”;大陆海岸线达18000公里,面积较大的海岛有7000多个;在国际海底区域还拥有数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目前,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以上,海洋运输量占全国对外贸易运输总量的90%。我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有15个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经济社会活动十分活跃。同时,海洋水产品产量相当于全国肉禽蛋类总产量的1/4,海上石油资源量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和30%,海水淡化量和冷却水用量迅速增长。海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且,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针对当前我国资源紧缺的突出矛盾,也需要加大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为缓解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问题分忧解难。

  海洋意识有待提高

  记者: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哪些矛盾和问题?

  宁吉喆:一是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布局亟待优化。二是海洋科技整体水平仍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多。三是海洋开发行为不够规范,近海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扭转,海洋防灾减灾形势相当严峻。四是海洋公益服务能力不足,政策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海洋意识还有待提高,各方面对海洋的了解还不足。

  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蓝色国土”概念和现代海洋理念,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从五方面实施战略

  记者:“十二五”时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宁吉喆:一是要科学规划海洋发展,加强规划引导。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总体部署,抓紧研究编制相应的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海洋发展的战略思路、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研究制定提高海洋发展质量效益、开拓海洋战略空间、规范海洋开发秩序、加大海洋执法力度、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推进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

  二是要大力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实现海陆产业互动和海陆经济一体化。制订并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快发展海洋油气、海上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着力提升海洋渔业、海洋养殖、海洋化工等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等产业有序发展,积极培育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渔港等港口建设,搞好海底隧道、跨海桥梁、海底光缆、供水装置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海岸带及邻近海域综合经济区建设,推进滨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海经济区。

  三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促进海陆资源互补。进一步加强海洋资源的调查评价,加大海域油气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有重点地勘探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为海洋资源利用提供基础和保障。重视海水直接利用及淡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支持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同时,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效率和综合利用率,把宝贵的海洋资源开发好、利用好。

  四是要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积极推进近岸重点海域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对重点海域污染物向海洋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并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海;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和开发时序,加大渔业资源养护与修复,加强海洋和沿海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海洋物种;不断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五是要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高海洋事业发展水平。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及海洋科技计划,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大力发展深海勘探、基因工程、卫星遥感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重点开发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加快海洋信息化步伐;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与政策问题,深入研究海洋与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等重要课题;抓紧开展海洋专项调查,深化极地和大洋科学考察,实施海洋能力建设重大工程。

相关文章

实现碳中和森林作用大

  近日,国家林草局生态司气候处三级调研员张国斌既忙碌又兴奋:“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标,其中,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将在实现碳中和......

5G+卫星将助力海联网建设,保障海洋效益

  2020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12月4-5日在海南博鳌举行。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华智能科技”)董事长陈融圣出席了4日召开的“创新合作5G赋能产业高峰论坛”平行......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北太平洋流涡区中尺度涡旋生态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修鹏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数据揭示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NPSG)中尺度涡旋对......

浙大: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初次海试

2020年9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刘东教授、刘崇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与自主研制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系统一起参加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组织......

研究揭示台风影响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的动力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尚晓东团队与复旦大学教授王桂华合作,在台风影响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环流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尽管存在海洋对台风的地转响应,但人们相信其强度、尺......

新疆生地所揭示冰川覆盖率下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全球变暖背景下,以积雪、冰川融水为主的河流水文过程日益复杂。天山作为“中亚水塔”,是中亚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开展中亚天山地区冰川积雪变化特征分析、冰雪变化及对下游径......

气候变暖让海底生物迷路

海洋变暖导致洋流方向改变,蓝贻贝幼虫的散布方式也受到影响,该物种的生存范围已大大缩小。(图片来源:SCIENCESOURCE)全球变暖让许多生物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但对海蜗牛、海肠和贝类等底栖生物而......

城市环境所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中获进展

生态基础设施是保持、改善和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条件和过程,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在结合现有研究以及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科研人员基于ArcGIS、最小累积阻力(M......

谋划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建设高校多领域协同发力

 8月27日下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率队访问云南大学,就进一步深化对口合作、提升省校合作能级、推进两校“双一流”建设等进行调研交流。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云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