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16:22 原文链接: 清华大学通过微信搭建跨学科学术讨论平台

  “这就是我所构建的磷循环模型,但我觉得它还很不全面……”

  “或许,我能为你解释磷在地表的化学反应过程……”

  “土壤环境对磷循环也有重要影响……”

  “我觉得你的模型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它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可能会有些应用……”

  香气氤氲的清华校园咖啡馆,几位学生的切磋渐入佳境。这是一场名为“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建模”的学术讨论活动,发起者是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张杰,其他参与者为清华大学化学系、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对他们而言,这类由学生自主发起,跨专业、跨学院,在咖啡馆内举行的学术“微”讨论,新鲜感十足。

  这些素未谋面的学生如何聚到了一起?原来,这依托于一个名叫“微沙龙”的微信公众号。

  “微沙龙”已开展了1000多场,覆盖清华所有院系,跨学科讨论约占七成

  “微沙龙”是由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发起的一种新型学术讨论活动。通过微信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发布学术话题、寻觅学术伙伴,相约在校内咖啡馆展开讨论。“微沙龙”无需为活动经费而苦恼——你讨论、“我”买单——学校承担相关费用。而且,“微沙龙”特别鼓励跨学科交流,旨在促进不同思想间的碰撞,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为啥叫“微沙龙”?首先,每场讨论的规模不大——为保证讨论的充分性,参与人数被限制在3—10人之间;其次,活动信息的发布与学术伙伴的征集,都基于微信平台。

  半年时间,“微沙龙”在清华已开展了1000多场,师生累计参与4000余人次。目前,“微沙龙”覆盖了清华所有院系,平均每一小时就有一场“微沙龙”被发起,其中跨学科讨论约占七成。

  说起“微沙龙”的由来,还得回到一年前。

  2014年1月,几名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的学生偶然聊到一个问题:当前的学术讨论活动基本由院系组织,时间、人力、资金消耗高,且存在院系隔阂。

  “不同学科的跨界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促进思维碰撞,增强学术创新能力。”电机系研究生贾龙说。

  “我们应该形成更灵活的交流机制,为同学们搭建便利的交流平台,降低学术讨论成本。”化学系研究生李治补充。

  “新平台怎样才能实现?”有同学问。电机系研究生吴锦鹏提出,“或许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寻觅学术伙伴,进行活动预约,并在线下开展学术讨论。”大家眼前一亮,一拍即合。令他们振奋的是,这个好主意得到了学校研工部老师的支持,“你们大胆去做,我们提供资金。”今年5月,他们把想法变成了现实。

  线上发议题、找伙伴,线下面对面讨论,是对学术交流模式的一次创新

  “微沙龙”怎么玩?在线上发布讨论主题,寻找学术伙伴;在线下跨学科面对面交流,扩展视野,激发创新。有同学打趣,“微沙龙”开创了全新的学术讨论“O2O(Online to Offline,由线上到线下)模式”。

  “传统方式寻找到的学术伙伴,往往都是自己熟悉且研究方向相近的人。对比而言,在微信上发起讨论,院系内外,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能最大限度地寻找‘合伙人’。这是对传统方式的超越。”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刘世生对这种模式充分肯定。

  “当然,线下面对面的学术讨论也非常重要。”刘老师补充,“毕竟,非面对面的交流难以传达文字背后人对信息的理解,而面对面讨论能使参与者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热烈的讨论气氛还能营造愉悦的交流环境,使相对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更有趣。”

  在不少老师看来,“微沙龙”的“O2O模式”,是对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一次创新。它降低了跨学科交流的门槛,使每一个潜在参与者都置身于一个公开的学术网络中,有助于师生成长。

  经过几个月试行,“微沙龙”逐渐成为清华学生的热门公众号。

  “很多时候,我们萌发一个学术想法,由于个人视野狭窄、资源有限,往往很难实践,因此需要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为我们提供帮助。”新闻学院研究生欧阳春雪感叹。“微沙龙”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美术学院同学敖梦星很高兴有这么一种形式,“每次来参加活动总会有一些惊喜,让我不断接受新知识,领略学术的魅力。”

  “学科交叉是当前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少重大的科研创新成果都是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中产生的。”计算机系教师张小平对此深有体会,“国外高校中的跨学科交流已经很充分、成熟,相比之下,在国内高校还不太普遍”。

  学术志趣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动力,清华大学近期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了激发学术志趣的重要性,“微沙龙”正是这一背景下的有益尝试。“喝着香醇的咖啡,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进行学术交流,让我感到自己的研究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地学中心的研究生段苏芩说。

  曾有人说,剑桥大学的免费下午茶“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偶然产生的创意催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我们期待‘微沙龙’能够成为清华园里的一方沃土,为大学注入活力,给大家带来惊喜。”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相关文章

学术造假论文撤稿10年后,仍被引用360次,近9成不知情

一篇学术造假论文,撤稿是其“命运”的终结吗?至少现实不是这样,它还可能反复被后续发表的论文所引用,继续误导研究。美国著名麻醉学家斯科特·鲁本(ScottReuben)学术欺诈案曾轰动一时。他至少有20......

学术圈掀起离职潮他们身负贷款+育儿离职的背后是?

SarahTashjian是家族中的第一位大学生,目前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员。然而,她正在考虑离开学术界。她感叹道:2015年时,坐拥10篇一作论文,就能让学术之路畅通无阻。如今,她发表了2......

院士莅临与青年学者共叙分析测试佳话

——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2022年7月17日上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在山东青岛黄海饭店顺利举办。本届学术报告会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海洋......

博士在读时,把暗恋的师兄变成了老公是种怎样的体验?

来源:小木虫现已博士毕业六年,老公与我今年刚评上副教授,六年生了两个宝宝,没人带,两人互相扶持,今年才刚攒够评职称条件,当然基金两人早早就有,只是不努力文章和其他条件没凑够,不能怨孩子,不能怨父母。唯......

中国学者举报IBM团队剽窃,相关方回应:已启动调查

因为接连爆出抄袭事件,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会——CVPR22(2022年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近日出圈了。6月24日,有爆料者扮演作者,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搞怪视频,“自曝”其论文抄袭十多篇文章......

科睿唯安发布202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揭示顶尖学术期刊

发表新冠病毒研究论文的期刊的引文影响力持续上升。英国伦敦,2022年6月28日 — 科睿唯安今天发布202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期刊引证报告》采用全面丰富的指标、描......

韩国AI团队抄袭震动学界!1个导师带51个学生,抄袭惯犯

今年CVPR,着实有点魔幻了!先是韩国首尔大学AI团队的Oral,即前4%的优秀论文,被曝出涉嫌抄袭10篇论文。有的地方,连一个单词都没有变。事发当日即登上韩国头条,国内外网友震惊:搞到CVPR上也太......

提出真问题,考验的是综合学术素养

每年春夏时节,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普遍进入了冲刺期,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毕业论文答辩。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教育部2020年12月印发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明确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

从4个维度判定科研不端行为的“灰色地带”

有学者认为:对于科研不端的认定存在“灰色地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科研不端治理实践中的困惑——在学术规范和学术不端之间,有一个复杂、有时甚至是困难的主观判断空间。近年来,一些科技主管部门和科......

中外阅读学研究会在京成立并举办首届学术研讨会

4月23日,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之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外阅读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外阅读学研究会的前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