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09 09:58 原文链接: 深渊科学技术:“触摸”海洋最深处

   在地球上,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地带上的深海中,有着被科学家称为“海沟”或“海斗深渊”的一种区域。这类区域水深范围约从6000米到11000米,对于科学家而言,海斗深渊无疑是一处梦寐以求的绝佳研究对象。

  然而,长期以来,科学界对海斗深渊生命、环境和地质过程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海斗深渊:独特而重要

  据统计,全球共有37条超过6000米的海斗深渊,所涉海域接近于我国的陆地面积。其中5个分布在大西洋,4个分布在印度洋,28个分布在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最为著名,因为它是全球最深的地方,最大深度为10900米。”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打了个比方,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露不出水面。

  这些海洋区域缺乏阳光、食物供给匮乏,同时具有超高的静水压力、特殊的海底地形和活跃剧烈的构造活动。在中科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研究员彭晓彤看来,这些独特的生命、环境和地质现象,或许将把相关学科的研究带入全新境界。

  “大地震、海啸都产生于海沟深处。”林间表示,安放在海沟底部的海底地震仪,可以捕捉和记录大量的天然地震波信息,而这些珍贵数据对研究海底地震诱发机制及解析海底深部地质构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很多登山家成功地征服了珠穆朗玛峰,但探索深海的奥秘却极其困难。”林间说。

  从薄弱走向前沿

  探索海底世界并非易事。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水中物体所承受的海水压力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如果在1万米的海底,所要承受1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部分科考设备。

  因此,彭晓彤认为,海斗深渊中无处不在的巨大深水压力,是阻止人们探索这些地球上最深海域的首要障碍。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坦言,国际上的海洋科学家由于没有相应的调查设备,对深渊海沟的研究还很薄弱。

  迄今为止,国际学术界有关这一领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丹麦和苏联科学家组织的两个航次。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日等国使用深拖、抓斗、沉积柱采样器、生物诱捕器、着陆器、潜标、载人或无人潜水器等技术手段,对马里亚纳海沟、阿留申海沟、菲律宾海沟等进行了零星的科考工作。

  不过,崔维成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深渊科学正逐渐成为国际海洋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热点。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先后启动了针对海斗深渊的科学研究计划,例如日本和英国资助的HADEEP计划、美国基金会支持的HADES计划等,并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之中。

  向最深的海洋区域进军

  相比之下,我国的深渊科学技术仍然属于尚待开辟的领域。

  崔维成说,“蛟龙”号研制成功后,专家曾建议,应利用“蛟龙”号组织专门航次,开展深渊调查,填补我国深渊科学的空白。

  2014年4月10日,中科院正式启动“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先导专项(B类)项目。该项目将利用“蛟龙”号及其他深海探测设备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与试验,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斗深渊生物学、海斗深渊生态学、海斗深渊地学等多个学科体系,并以此为引导,进一步攻克全海深潜水器关键技术及全海深探测装备关键技术,推动我国深海科学和深海装备技术向最深的海洋区域进军。

  此外,林间透露,中科院还将领导实施“马里亚纳海沟计划”,重点探索地球最深海沟的地质构造成因,促进海沟特殊的地质、海洋与生态环境的研究,提升我国开展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

  “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国家有全海深作业型的载人潜水器。”崔维成说,“‘蛟龙’号只能达到7000米深度,对深渊科学来说,只是‘入门’。如果要在深渊科学上领先,我国必须尽早配备11000米全海深范围内的装备。”

  为此,他计划在5年内构建我国全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包括3台全海深的着陆器、1台全海深的无人潜水器、1台万米级的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及专用科考母船。

  “目标是研制出一套好用的海上调查设备,让我国的海洋科学家开展深渊科学研究。而且不光做我国的项目,还可以组织国际航次,从其他国家申请经费。”崔维成对此充满信心,因为现在已有国外科学家表示有合作意向。

相关文章

中国驻意使馆为国际机构颁发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5月31日在罗马举行颁奖仪式,为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颁授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驻意大使李军华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颁发奖章和证书。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

韩宇: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

以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韩宇*莫漫漫吕栋范英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韩宇研究员,博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摘要本文系统梳理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科学向未来”——化物所公众科学日带来哪些新玩意?

为了向社会全面展示我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5月21日,大连化物所第23届公众科学日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同时也是中科院第18届公众科学日和大连市科技活动周活动的......

2021全球科学仪器企业Top10出炉!中国又在何处?

行业有句俗语,“越往上游走,卖水人越安全。”生命科学最上游,一定是科研层面,而这个层面最大的卖水人,当属实验室中的科学仪器设备生产商。科学服务牵动整个大健康行业的创新脉搏,市场规模超2000亿美元,被......

科研“职场成功学”|怎样组团更易出成果?

科学家要破解宇宙运行、物种演化等深邃奥秘,但作为“职场人”,他们免不了要考虑那些关乎职业发展的问题。比如,科学家一般会在什么年龄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科学创新的生命周期是多久?科学家职业生涯中出现突破性进......

基金委通知:2022年项目初审292827项

关于公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的通告国科金计函〔2022〕40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22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型项目申请294396......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发布!

2022年4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共受理项目申请292827项,不予受理项目申请1569项。关于公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

“十四五”全国科学仪器产业布局图

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2022年4月,全国多个省及直辖市已陆续发布“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六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征文通知

第六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将于2022年5月21-22日在上海举行(由于疫情,大会延期,延至日期待定)。本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由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系统科学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理工大学承办,中国科学......

动态清零体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不断提高“早发现”能力;紧盯传播链条,及时进行流调溯源;精准实施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分类管理措施……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各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