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17 10:24 原文链接: 先导专项:科学家在行动

   从1021米到10-14米,这是银河系到原子核的距离,也是科学家们“术业专攻”的巨大跨度。

  也许只有一个项目能将这些科学家紧密联系在一起。2012年启动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给全院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在不同尺度上攻克前沿科学问题的难得机会。而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看来,这个宏大的科学研究计划更是“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先导专项是中科院深入推进“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对于中科院贯彻落实新时期办院方针、围绕“三个面向”落实“四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6月15日,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不同专项的科学家坐在一起,总结前期工作,互通有无,互相学习。

  基础研究 只争第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负责的“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专项,近年来3次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1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亮点,1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事件……这样的成绩让潘建伟和他的同事频频登上新闻媒体的头条。

  “我们挑选了3个国内最有研究优势,同时又最有希望可拓展的物理系统进行重点突破,以此来保持和扩大我国在量子科技若干前沿研究方向的优势,占领国际制高点。”潘建伟说。

  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专项取得了数个“世界第一”。研究团队继续保持了多光子纠缠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首次在室温大气下测得单个蛋白质分子顺磁共振谱,首次实现百公里级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和多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实现了世界最高品质的确定性量子点单光子源。

  而依托专项的学科优势、研究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跨学科、跨部门管理机制的优势,2014年1月15日正式挂牌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研究中心成为中科院首批4个卓越创新中心之一。

  核心技术 赶超先进

  “目前已启动的16个B类先导专项,除取得一大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外,还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具体指标上达到甚至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许瑞明此言不虚。2014年4月,中科院“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先导专项正式启动。依托中科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联合20余家院内外科研单位,开展深渊科学研究,同时力求在深渊探测设备、深渊模拟系统、全海深潜水器瓶颈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2015年3月,我国首个深渊科考船“探索一号”进入改装阶段,预计将于2016年3月完成,不日将执行专项的第二个深渊科考航次,重点进行地球物理探测和深渊着陆器等深渊装置的布放。

  在中科院三亚深海所所长丁抗看来,“探索一号”科考船的投入使用将“满足我国未来十年内进行深渊探测与作业的迫切之需”,为全海深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海试平台。

  “专项实施一年来,专项布局的全海深潜水器的关键技术攻关进展为国家深海科技发展项目的科学论证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丁抗说。

  “先导”作用如何更好发挥

  在已经启动的先导专项中,“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无疑是最受公众关注的项目之一。经过几年研究,科研人员在灰霾成因机制方面取得新认识:大气氧化性增强,促使气态污染物向颗粒态污染物转化呈现爆发性增长。复合污染导致大气环境容量下降,是造成我国中东部灰霾污染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

  “我们还有多份咨询报告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纳。”专项负责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说,“我们自主研制的大气灰霾预报预警模式系统,成功支撑了北京APEC会议、南京青奥等国家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

  除为国家提供战略咨询外,在创新驱动方面,多个B类先导专项已与国家计划形成有机衔接,凝聚了一支重要的战略性研究力量,真正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既然我们叫‘先导’,就是要做国家没有的事,率先先走一步,这是先导专项的本质含义。”白春礼说,将来对先导专项的评估,论文是一方面的参考指标,更重要的是能否积极建议承担国家设立的重大项目。

  “B类先导专项就是应该提出新理论,开辟新方向,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而且能最终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白春礼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对于科技创新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在新常态下,希望先导专项能真正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作出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能更多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相关文章

科技部公布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申报指南!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近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

总计28亿!财政部下达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

为深入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财政部提前下达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

干货满满!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仪器设备装备清单

在“土十条”的全部工作计划中,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相关监测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用时最长,工作量最大,出动人力资源最多,涉及仪器设备最多的一部分工作。特别是仪器设施装备部分,是各土壤检测实验室能力的重......

《细胞研究》在沪举行创建一流学术期刊座谈会

  创刊三十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提升至20.507。......

中国科学院10人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020年,共有52位中国科学家荣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0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再修订专家学者谈变化划重点

“聚焦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强化科技奖励导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修订发布适逢其时。”谈及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

诺奖得主:极大与极小交叉理论与手段同重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试图用哲学解释科学,至小即至大,至大即至小。自1978年访问中国后,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文·温伯格教授再......

在危机中探求生命科学发展机遇

  10月19日-23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美国科学促进会、中关村生命科学园、TIE国际创新走廊主办的“科学·亚洲会议——免疫系统的多组学研究方法”在线上召开,吸引了全球......

国自委工学部关于2020年度第2期专项项目申请的通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加强学科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促进本领域国际(地区)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现公开发布2020年度第2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一、定位......

对话诺奖得主:科学离不开国际合作

  诺贝尔奖带来了哪些启示,诺贝尔奖获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认识,这几乎是每年诺奖揭晓时,公众都会关注的问题。在今年诺贝尔奖揭晓前夕,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连续推出主题为“2020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