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6月26至29日,2015“医药与食品中的植物化学物质”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tochemicals in Medicine and Food, ISPMF2015)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德国洪堡学者肖建波博士和澳门科技大学姜志宏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上海师范大学王全喜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

Mingfu Wang博士

  来自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食品和营养科学的Mingfu Wang博士上台作《酚类物质作用在食品质量和人类健康上的管理》的精彩报告。

  传统而言,酚类化合物,有植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的一种,被认为是抗营养化合物,这是由于它们对蛋白质消化率的不利影响。当下的概念是它们有利于发展成生物活性剂,用于防止年龄有关的疾病。酚类化合物推测健康促进效果一般归于其抗氧化作用可以直接清除活性氧并刺激内源性防御系统。然而其他的生物机制必须参与其中并加以探讨。

  在当前报告中,我们将讨论我们的最近研究工作:以特定酚类作为调制剂在主要食物反应,包括Maillard反应,脂质过氧化和酶促褐变,从而影响食物的味道、颜色和有毒物质的形成。我们也将提供多种对健康有益的酚类衍生物。就结构和或性关系将简单讨论。我们的研究工作表明某些酚类化合物在食品质量管理和人类健康有巨大潜力。、

Anca Miron博士

  来自罗马尼亚Grigore T. Popa医药大学 Anca Miron博士上台作《stilbene derivatives from Pinus cembra L.bark and their cytotoxic effects on HeLa cells》的精彩报告。这是第一篇讲述二苯乙烯衍生物想到Pinus cembra L. Bark诱导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的报告。

Jean-Paul Vincken老师

  来自Wageningen大学食品化学实验室的Jean-Paul Vincken老师上台作《调节膳食异黄酮的属性》的精彩报告。

  膳食异黄酮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得到相当多的关注,这是由于推测其能促进健康活动,包括(抗)雌激素活性。尽管如此,膳食(异)黄酮类也具有苦异味,丰富的食物中加入这类物质时要加以考虑。

  新兴的(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相对于雌性激素和苦味表明相对小的结构修饰可能对分子的效力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Izabela Nawrot-Hadzik老师

  来自波兰波兰弗罗茨瓦夫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和植物学的Izabela Nawrot-Hadzik老师上台作《从虎杖的多酚富集馏分的抗氧化和抗糖化性能》的精彩报告。

Tsun-Thai Chai老师

  来自马来西亚Tunku Abdul Rahman大学理学院化学科的Tsun-Thai Chai老师上台作《食用药用蕨类Stenochlaena Palustris丰富的酚醛水一部分是一种强效抗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剂》的精彩报告。

  α-葡萄糖苷酶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治疗靶点。常用的抗葡萄糖苷酶药物有副作用。因此搜索来自食品和天然来源的替代抗葡萄糖苷剂则有相当大的兴趣。我们旨在从Stenochlaena Palustris分离一种有效溶剂部分,展示其抗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动。

  食用蕨S.palustris丰富的酚醛水部分是具有强效的抗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动的植物化学物质一种有潜力的来源。

Franz Bucar老师

  来自Graz大学药学系医药科学研究所的Franz Bucar老师上台作演说报告,报告题目为《姜科——抗微生物剂和电阻调节剂的来源》。

  姜科是一种泛热带植物有53个属1200余种,其中有许多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姜科植物化学物质评估表明含精油、苯丙、羟烷基酮和类黄酮等。在过去几年里治疗细菌感染不得不面对不断增加的抗生素耐药性发生率而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抗生素药物的新的行动节点的挑战。外排泵抑制剂会还原细菌的敏感性并减缓抗生素抗性的发展。我们在Alpinia katsumadai、A. Galanga、Aframomum melegueta和Curcuma zanthorrhiza的研究表明其有前途的提取物。在食品模型与EGCG相结合,防止Campylobacter jejuni、Listeria monocytogenes 和E.coli细菌感染,从A. Katsumadai的乙醇提取物更有活性。

Carla Araya-Cloutier老师

  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食品化学实验室的Carla Araya-Cloutier老师带来《通过豆科植物幼苗真菌诱导植物化学物质的异戊烯化,以提高其抗菌潜力》的精彩报告。

  植物化学物质的异戊二烯化已经显示出以调节其抗微生物活性,这是豆科植物家族的共同防御反应。与其亲脂性末端,异戊烯基分子可能通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发挥其作用。产生异戊二烯的植物化学物质极其有趣,因为这些分子可以潜在地用作治疗剂或食品中的天然抗菌剂。

  异戊二烯化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策略,可以增加植物化学物质和幼苗真菌诱导,这是一种简单而自然的过程,用以获得这些抗微生物化合物的抗菌性能。

Fai-Chu Wong老师

  来自马来西亚Tunku Abdul Rahman大学的Fai-Chu Wong老师带来《细菌表达谱暴露于抗菌植物提取物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精彩报告。

  Fai-Chu Wong首先介绍了MDR抗生素的当前发展趋势以及发现抗菌化合物的策略。研究目标包括:研究药用植物对其抗菌活性,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阐明植物抗菌作用机制,通过SEM方法调查对细菌细胞壁的生长发育影响。

Wen-Wu Li老师

  来自英国keele大学的Wen-Wu Li老师上台作《藿香正气丸的抗菌活性和广藿香腾与紫苏的化学成分》的精彩报告。

  霍香正气丸成分颇多,包含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白术、茯苓、半夏、厚朴、桔梗、陈皮和甘草等。其研究目标是用微生物更广光谱法测定藿香和紫苏的极性和非极性的抗微生物活性;分析藿香和紫苏两种植物的表征化学组成;确定藿香和紫苏的抗微生物化合物。

  藿香的己烷提取物表现出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潜在的抗菌活性。广藿香醇及广藿香酮被确定为藿香的两个主要化合物,并已具有有效的抗菌活性。中国传统药用植物藿香及其成分具有使用后对若干杂菌抗感染潜力。

相关文章

研究揭开导致植物种间竞争的神秘面纱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通过根系分泌多种化合物,从而影响邻近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被称为植物化感作用。早在2300多年前植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之初,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植物学之父”提奥弗拉斯特就观察到化......

菊科植物为何是进化最为成功的植物?

菊科植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超强的环境适应性,常被视为在进化上最为成功的植物,但是其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尚不明确。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杨效曾团队和北京大学李磊团队在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题为“Co......

Science刊发生医学院张含悦博士等关于铁电化学设计的观点文章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和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的资助下,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含悦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熊仁根合作在《科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重四极杆质谱仪中标候选人

项目名称: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招标项目编号:0834-2341SH23A267招标范围: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1套招标机构: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招标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标时间:2......

喀斯特坡面关键带植物水分利用及适应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喀斯特碳酸盐岩在垂直方向上经过强烈的溶蚀作用,使得降水通过岩石的裂隙分散入渗,形成以峰丛为主的岩溶地貌。岩溶作用使得喀斯特坡面土层浅薄,持水能力较差,加之沿坡发生土壤侵蚀,导致自下而上的岩土结构、水分......

《嘿,你的生活被这些植物改变了》出版

一花一叶,一草一木,自然奥妙,点滴现于平实生活。近日,由王瑛、谭如冰、王晨绯主编的《嘿,你的生活被这些植物改变了》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引人入胜的科普写作模式引导读者进行探索和体验,建立......

植物所揭示新的植物生物钟周期精细调控因子

生物钟作为植物细胞内在计时机制,通过协调基因表达的节律性和代谢稳态等,使植物更好地适应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性和季节性环境变化。当植物内源生物钟系统和外界光-暗周期相一致时,植物会获得最佳生长,因此......

生物物理所等发现病原微生物干扰植物免疫新机制

6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研究团队与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马文勃研究团队,在《细胞》(Cell)上,发表了题为Pathogenproteinmodularityenableselabor......

珍稀丹霞梧桐首次实现整群异地迁种落户华南国家植物园

迁地种植现场丹霞山管委会供图中新网韶关6月24日电(王坚王子杰)记者24日从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获悉,被紧急运送至华南国家植物园(下称“华南植物园”)的7株韶关丹霞梧桐近日已萌发新芽新叶,标志着丹霞梧桐......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