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03 12:18 原文链接: 宋献方:水研究是我永恒的追求

  “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她给了我们生命,也给过我们苦难。我们要解决问题,更好爱护她。”

  说这话的人叫宋献方,与“水”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特别助理、研究员。

  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水的故事。

  从找水到防水

  “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时刻牢记,左手是水资源,右手是缺水地区。我毕生所学就是为了寻找水源。”宋献方说。

  15岁考上大学,19岁大学毕业。当他还是个青葱少年时,就已经开始与水结缘。

  大学毕业后,宋献方服从分配到了煤矿院校。煤矿生产最怕水和火,“当时我所在的煤炭部矿业学院水研究的核心就是在矿井工作时如何防范突然的来水。”于是,他从“找水”转向了“防水”,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宋献方说自己是幸运的,真正接触到地理水文学理论,是在日本筑波大学。这是日本地理学的摇篮,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科研生涯的导师、国际著名水文学家榧根勇教授,也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中国的地理水文学大家刘昌明院士。

  “这两位先生是推动两国水文学交流的先行者。”宋献方说。日本是个岛国,地质比较简单,所以理科学者主要从地理的角度来研究水问题。在这里也奠定了他现在的研究基础。

  说起为什么回国,宋献方很坦诚。“纵观当时的学术界,只有中科院地理所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水文学,还有刘昌明院士领导,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地理所。”

  他所言不虚,中国现代水文地理学是1950年以后逐渐发展和成长起来的。1958年,中科院地理所便成立了水文研究室,在刘昌明等先生的带领下,一直发展至今,欣欣向荣。

  从“天问”到现代水文学

  采访中,只要谈到他的本行,宋献方就开始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水文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对于水文的研究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我国最早提出水循环说的是屈原。他提出水神共工勃然大怒,东南大地为何侧倾?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样疏浚?东流之水总不满溢,谁知这是什么原因?这被称为‘天问’。”说起他们的“祖师爷”,宋献方总是激情澎湃。

  “而现代水文学是指水的分布,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应用。”宋献方说。198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提出水文科学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而他就是研究这些的人。

  水污染才是头号杀手

  “多年以来,我国乃至世界对于水的研究不曾停歇,研究的方法也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水是容不得半点污染的。而且地下水的污染要比地表水的污染更加可怕。”宋献方说。

  水循环的直径包括地上300公里到地下600公里,涵盖了气态水、蓝水、绿水等等。在这么大的空间内,一丝的污染都会影响整个水的循环。

  据了解,“绿”水是进入大气的不可见水汽。生产性的“绿”水被定义为植物的蒸腾量,它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物量。非生产性的“绿”水为土壤蒸发(地表积水坑的直接蒸发和来自土壤水的蒸发)和截留蒸发(截留是树木和农作物拦截的降水)。因此“绿”水相当于常用的术语——蒸散发。而“蓝”水是在地表和地下运动的可见液态水流,即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蓝”水可以是小溪、溪谷和河流的地表径流,亦可以是补给地下水含水层的地下径流。

  “华北的地下水超采,目前有很多不恰当渲染,深部地下水不像浅层地下水那样容易疏干,也不易受到污染,它像一个压缩包一样储存在里面,虽然压力变化,但依旧处于饱和状态,深部地下水补给机制仍然不明,当然污染物不易渗透。”宋献方说。地下水超采就会使地下水失去天然平衡,地面的污染水与地下水交换,形成污染,这种污染是不可逆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形成地下水超采区164个,漏斗总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8.9万平方公里,占超采区总面积的42.3%。多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7.8亿立方米。

  “地下水超采固然是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地下水的污染,目前的数据还不足以定量刻画地下水污染情况。”宋献方强调,截至2014年全国工业、城市废污水等排放总量约700亿吨,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有382亿吨,有许多未经处理或处理尚未达标就排入江河或用于农业灌溉。

  水资源供需失衡亟须解决。但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更为严重,水体污染,北方河流断流情况加剧,局部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对生态环境关注不够,经济发展挤占生态用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如何解决水的问题?要以解决北方资源型缺水、南方水质型缺水为契机,将水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水的利用率,搞好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宋献方说,“不论如何,水研究是我永恒的追求。”

相关文章

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可能与基因表达错误率上升有关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细胞内部基因表达的错误率越来越高,无法正常合成蛋白质,可能是细胞停止分裂、陷入衰老状态的原因。这项成果由美国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等机构的人员取得,有望为研发抗衰老药物提供新靶点,相......

科学家绘制番茄群体级别表观遗传变异图谱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热带作物学院教授王守创团队绘制出首个番茄的群体级别表观遗传变异图谱。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在番茄育种历史过程中,群体DNA甲基化在多个维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异。相关研究为番茄遗传改良......

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2年度前沿科学中心立项建设的通知》,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建设,这标志着该校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据悉,“有机新物质......

研究: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应短缺将达40%

在联合国2023年水事会议前夕,一项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世界正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应将短缺40%,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会出现更严重短缺。报告指出,各国必须将水资源视作一项全球共同......

科学家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团队联合中科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学报》杂志上。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3......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新成果为成瘾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朱英杰团队,在JournalofNeuroscience杂志在线发......

城市地下空间全要素地质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发布

记者27日从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获悉,我国首个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平台规范性标准——《城市地下空间全要素地质信息平台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标准对全要素地质信息平台设计......

四部门: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这样进行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旨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格尊严,尊重和保护研究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健......

青藏高原草地为何返青提前、枯黄推迟?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其高寒草地植被近些年来出现返青提前、枯黄推迟的现象颇受关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月27日向媒体发布消......

挑战科学前沿的“时空极限”

不论是体育赛事还是科学探索,挑战极限一直是人们的梦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龚旗煌团队长期致力于挑战科学前沿的“时空极限”研究,助力人们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我们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