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10 16:01 原文链接: 中美学者首次制备人血清素神经元

  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种调节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神经递质,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关,包括抑郁症。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办法获得活体的人类血清素神经元来研究这些疾病,因此,大多数的血清素研究一直都是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的。延伸阅读:首次用iPS制备控制食欲的神经元。

  最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美国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UB)的研究人员,从人类成纤维细胞(产生人体内结缔组织的细胞)制备了人血清素神经元。

  研究人员称,他们的研究结果也适用于制备许多以前无法获得的其他人类细胞类型,从而为医学研究和药物发现提供了一个福音。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七月二十八日的Nature子刊《Molecular Psychiatry》,将作为未来一期的封面故事。本文第一作者、UB医学和生物医学科学学院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冯建(音译,Jian Feng)博士说:“我们的工作表明,深藏在人脑内的、宝贵的血清素神经元,现在可以在培养皿中制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的陈生弟教授也是本文共同作者。

  冯建博士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7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今,为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他带领的研究小组主要利用iPS细胞和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来研究帕金森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研究成果多次刊登在J. Neurosci、Hum. Mol. Genet、JBC、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sychiatry等国际权威期刊。

  之前的研究表明,人成纤维细胞可以转换为神经元,基于此,这项工作使用专门的转录因子结合基因,把它们打开或关闭。

  生成血清素神经元

  UB的这项研究首次表明,人成纤维细胞可以直接转化为血清素神经元。冯教授说:“这些诱导的血清素神经元,表现的很像人类大脑中的血清素神经元。”

  冯教授解释说:“我们知道细胞已经被转化成为血清素神经元,因为它们表达的蛋白质,仅存在于产生血清素的神经元中。它们具有电生理活性,并表现出血清素的控释和选择性吸收。”

  研究人员发现,他们通过引入四个控制血清素神经元发育的基因,可以用成纤维细胞产生诱导的血清素神经元。冯教授说:“这些基因改变了人类基因组是如何被读取的,人类基因组好比一个计算机硬盘驱动器,这样细胞就从一个肺细胞转换为血清素神经元。”

  冯教授表示:“有了这项新技术,科学家们就可以从血清素相关的精神疾病患者产生血清素神经元。”

  虽然本文集中于将肺成纤维细胞转换为血清素神经元,但是,冯教授的研究小组也一直致力于从人的皮肤细胞产生血清素神经元,这将是一个更简单和微创的过程。

  一种通用的技术

  这种诱导的血清素神经元将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它们可以从神经递质相关的疾病患者产生。

  冯教授说:“这些患者特异性的血清素神经元,对于某些疾病的新药开发(从抑郁症和焦虑症到强迫症和许多其他疾病),将是非常有用的。它们不仅可让研究人员研究为什么某些个人会患上这种疾病,而且还能找出治疗方法。”

  冯教授乐观地认为,这项技术是通用的,因此它可以用于产生其他新的细胞和组织,他说:“这项研究表明,将一种类型的细胞转化成其他难以获得的细胞类型(如神经元或心脏细胞),将是可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出所必需的转录因子组合。我们迟早将会发现这些组合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再生细胞,并最终再生组织,模拟身体中真正的细胞和组织。”

  注:陈生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科主任、教研室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担任学术职务:国际神经病学联盟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运动障碍学会亚太地区执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主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及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主委、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前任主委等职。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1、2层次”、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许多项荣誉称号;主持或参加3项国家科技部“973”计划、3项“863”计划,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部级等科研基金共43项;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发表SCI论著70余篇,主编出版8本专著。已培养和正在指导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90名。

相关文章

一种全新的非侵入性人工冬眠技术

冬眠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和生存策略。在冬眠状态中,哺乳动物如熊和一些啮齿类动物通过抑制新陈代谢、降低体温和减缓其他生理过程以节约能量,来应对致命的环境压力。最新研究发现,冬眠状态受大脑控制,而大脑则充......

睡眠对记忆建立和突触可塑性的重要意义

人类以及果蝇、海兔等生物都需要睡眠来巩固记忆。关于睡眠是否改变特定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从而巩固记忆和影响行为,是生物学领域重要且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秀丽隐杆线虫只有302个神经元,其大多数神经元的特征和功......

大脑视交叉上核神经元的初级纤毛调控机体节律

生物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与健康息息相关。节律如果发生异常,可引发睡眠障碍、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肿瘤、糖尿病、精神异常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大脑的视交叉上核(SCN)是生物钟的指挥中枢,协调外周......

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发布

由86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人类大脑,就像一座结构精巧的迷宫。为了绘制出这座迷宫的地图,脑科学家们将目光聚焦在猕猴——这种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模式动物上,它的大脑包含超过60亿个神经元。7月12日23时,......

研究人员发现神经元能够冷却脂肪组织中的炎症

正如食物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脂肪一样,体内也存在不同类型的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WAT)是最丰富的脂肪形式,而棕色脂肪组织(BAT)在生热作用(通过燃烧卡路里产生热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

远距离的神经元连接或能驱动人类胶质母细胞瘤的进展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最具侵袭性和致死性的脑瘤,尽管患者进行了治疗,但GBM的复发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其往往会在手术边缘之外或远离原发性肿瘤的地方复发,这就突出了肿瘤浸润在这种恶性疾病中所扮演......

更好模拟和理解人脑,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经元面世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IBM欧洲研究所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宣布了一项重要成就:他们通过堆叠二维(2D)材料,开发出一种厚度仅几个原子大小的人工神经元,其能够处理光和电信号进行计算,有望用于下一......

缺乏神经元“修剪”可能会导致脑疾病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贾天野领导的一项最大规模的青少年脑部扫描研究发现,许多完全不同的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可能都有相同的潜在原因——大脑神经连接“修剪”的延......

研究揭示血清素5HT6受体高组成性活性的分子机制

《美国国家科学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研究组和丛尧研究组完成的研究成果(Structuralinsightsintoconsti......

揭示血清素5HT6受体高组成性活性的分子机制

3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研究组和丛尧研究组完成的研究成果(Structuralinsightsi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