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02 11:08 原文链接: 总量减排制度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全国环保厅局长研讨班座谈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指出,质量是根本,总量是实现质量的重要手段。实现质量改善,既要通过总量控制解决固定污染源的问题,也要通过有效政策激励各方面共同参与加强环境治理,从而实现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

   这一论述明确了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抓住了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对于做好“十三五”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量减排是我国推进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不可本末倒置,将总量减排看做环保工作的目的,而忽视环境质量改善。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总量与质量的关系,才能推动各地扭住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补齐小康社会的短板;才能用准用活总量减排制度,有效发挥其作用;才能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采取更多手段治理环境。

   正确处理总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当前环境形势下做好环保工作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环境质量差,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的瓶颈和短板。总量减排制度实施近20年以来,主要污染物被纳入国家约束性指标,在减少污染排放、遏制环境恶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仅仅依靠总量减排已经难以实现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一方面,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不完全正相关。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而纳入总量减排指标的只是几种主要污染物。例如,影响水质的污染物除了氨氮,还有总磷和重金属等;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除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还有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结合在一起,还会产生二次污染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环境质量不一定有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实现环境质量改善需要多种手段齐抓并用,比如政策、规划等都很重要。因此,在经济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还应积极探索更多的办法路径,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强大的合力。

   在处理总量与质量的关系时,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治污减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满足公众对美好环境强烈期盼的必然要求。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环境质量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公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不是看总量减少了多少,而是看质量改善了多少。不是看指标完成了哪些,而是看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只有正确处理总量与质量的关系,才能找准环保工作的方向,与人民群众的呼声直接对接。只有正确处理总量与质量的关系,才能集中全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问题,增强老百姓对环境质量改善的信心。

   质量是硬约束,要想方设法抓牢、抓实、抓细;总量是重要手段,要用对、用准、用活。总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得越深入、处理得越好,环保工作的效果就会越明显,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首先,在新的形势下要完善和用好总量减排制度。总量减排作为一项削减污染物的有效制度,今后仍将长期坚持下去,既要保持强制性,又可适当增加弹性。保持强制性就是要更加坚定、毫不动摇地实施这一制度,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增加弹性就是要因地制宜,更加灵活地用好这一制度。一方面,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太大,远远超出环境容量。无论是水、还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根据专家测算,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降30%~50%,环境质量才会有明显的变化。如果不能把总量削减下去,环境质量改善就无从谈起。对于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要坚持全国性、约束性的总量控制。另一方面,目前,影响环境质量的更多重要指标还没有被纳入进来,“十三五”时期应更加科学地设置总量控制指标,完善指标体系。同时,由于各地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污染状况不同,总量控制不宜搞一刀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根据环境质量改善情况,适当对总量进行弹性调整。

   其次,要强化综合施策,形成改善环境质量的合力。《环境保护法》提出综合治理的原则,就是要求运用各项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发挥治理的综合效益。下一步,应推进环境管制、市场手段、社会制衡等领域的政策和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共治体系。要用好约束性手段。强化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生态红线、环保督察等制度要深入探索,离任审计、党政同责等制度要落到实处。要用好激励性手段。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各方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生态补偿、环境税收等政策需加快出台,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等政策仍需大力推进。

   第三,要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模式。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以污染控制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的脱节。我们要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与完善环保工作体制机制,提高环保工作成效。

   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必须下大气力,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质量改善为根本,以总量减排为抓手,用好各项政策和方法,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相关文章

防治污染,让微生物“吃掉”有害气体

常用的生物大气治理技术主要有生物过滤、生物滴滤和生物洗涤3种。与其他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相比,生物大气治理技术具有安全性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对处理低浓度或生物可降解性强的有机废气效果较好。随着我国工业的......

审议通过《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

中国环境报报讯4月1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和《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技术规范》《排污单......

中国环境报:到二○二五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厅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着重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

中国环境报:到二○二五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厅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着重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

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市级典型案例分享

2023年3月30日,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技术指导委员会在深圳组织召开生态环境智慧监测技术专题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部分试点单位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介绍了智慧监测优秀案例,分享了......

《绿色数据中心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来啦!速戳全文

     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绿色数据中心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采购人采购数据中心相关设备、运维服务时,按......

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28日在北京对记者表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十年间,中国实现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质......

《农药制造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国家标准首次发布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品种繁多,组成和结构复杂,农药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浓度高、种类多、危害大。有效防治农药制造工业污染事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粮食安全。日前,生态环境部批准发布了国家生态环......

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华丽落幕

2023年3月25日,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支持的《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在青岛市顺利举办。本次会议以“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为主题,邀请国内质谱领域......

保卫蓝天进行中,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分论坛报告精彩呈现

2023年3月25日,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支持的《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在青岛市顺利举办。本次会议以“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为主题,邀请国内质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