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07 15:05 原文链接: 广东9月起没有论文也可评职称打破唯论文紧箍

自9月1日起,广东省实施新的职称评审办法,改变了职称评审中“唯论文”的倾向,在应用型科技人才职称评定上实现了新突破。

职称评审“唯论文” 技术人才很无奈

职称是科技人才评价的重要途径,对科技人才成长具有导向作用。以往职称评审多着眼于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这种评价标准适用于基础研究,对应用性技术开发不太对路,不利于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从事应用型技术创新。

中山大学新药成药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刘培庆说:“多年来职称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论文,对基础研究型人才有利,对从事一线实务的应用型科研人才来说则较为吃亏。”

“论文”是职称评审的“硬指标”,躲不过,绕不开。由于科研考核评价标准单一,偏重于论文的数量、刊物的级别等指标,甚至唯论文是从,造成了科研工作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接受采访的科研单位普遍反映,应针对不同科研单位、不同科研岗位、不同科研项目的特点,分类设置考核指标体系,才能更有效地引导科研工作开展。如对基础研究,应该鼓励理论创新和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对应用研究,则更应考核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动行业技术发展情况。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许玫英说,有的科研人员为了达到职称评审对论文数量的要求,把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拆成几篇,投到级别低一点的刊物,这大大削弱了论文的影响力和科研的实际效果。“为职称而凑数,让人感到很可惜,也很无奈。”

职称评审中论文权重过大,评价体系单一,导致一些科研工作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积累和突破,甚至“碎片化”。同时,科研单位也难以结合实际,自主组织开展战略性、前沿性、长期性的研究。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职称相结合的机制迫在眉睫。

打破论文“紧箍” 评价体系多元化

近期,广东省人社厅和科技厅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11条创新举措,将ZL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打破了职称评审“唯论文”的评价体系。

广东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魏建文说,此次改革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科研项目和论文的做法。只要研究开发了高新技术并实现转化,就可以申报正高职称。

首先,《意见》明确将发明ZL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意见》第二条规定,科技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研发成果,单个技术转让项目技术交易额累计达到50万元,或者3年内多个技术转让累计达100万元,每个项目或每100万元可替代一项课题要求。完成2项技术创新并实现成果转化,1篇专业技术分析报告代替1篇论文。

对建立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审导向,刘培庆认为,用技术报告、ZL代替论文,改变论文在职称评审中权重过大的现状,有利于引导应用型人才把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运用上,避免为发论文或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

其次,《意见》正确定位论文的适用性,提高论文质量要求。《意见》第五条规定,在《Nature》《Science》《Cell》发表论文,或在专业领域影响因子30以上的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的,对论文篇数不做要求。魏建文说,此举改变了论文导向下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

许玫英认为,新办法是对原有人才评价体系的补充,它改变了原有职称评审中效率不高、环节过多、评价单一等弊端,但并没有降低评审门槛,国际权威期刊是科技人员永远追求的目标。

此外,《意见》进一步向科研创新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可自行定制不低于广东省通用标准的职称评价标准,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自主发放证书,并向创新产业密集度较高的地区下放正高级或者副高级以下职称评审权。

激活职称杠杆 用好人才评价制度

受访专家认为,人才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类别、职业、行业的人才,评价标准应有所区别。广东此次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办法为科学评价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逐步实现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参与的“三个转变”,对调动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但不意味着否定论文和课题。广东省人社厅副巡视员贺东说,《意见》并没有降低门槛,而是提高了标准,而且更个性化,更适合应用型人才。“论文、课题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但过分强调会妨碍科研转化工作。《意见》把一些实际需要的应用转化成果进行折算,鼓励原始创新。”

据魏建文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曾对一线科研人员做过专门的调查,上万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科研人员对论文考核持正面看法。接受调查的科研人员认为,就职称评审而言,论文是个人专业技术水平能力的体现,通过论文对申报人能力水平进行评议,也是国际通用的人才评价方式和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职称评审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例如对科研要求高的高校教师、研究人员等维持论文要求,但对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则提供更贴近其本职工作的评价办法。

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评审权下移,用人单位自主发证的改革方向比较明确。但对此,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人事处处长陈和兴担心,若证书也由用人单位发放,或会导致科研人员流动后,新的就职单位“不认证”的问题,建议仍由政府负责发放。

对此,贺东回应说,在前期的调研工作中也收到了类似建议。但自主发证是简政放权的改革方向。用人单位的担忧不无道理,这涉及原来发证的政策如何衔接、企业发证后退休人员待遇核发以及人才流动后认可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度转轨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发文|医疗器械采购掀起深度整治风暴

官方发布指令,全面展开对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成本与定价的严格审查行动!近日,新疆自治区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监管核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新一轮大型设备检查正式启动......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年来试点改革成效显著

据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运行有关情况。自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以来,截至2023年12月31......

北京发布2024年重点任务清单,高端科学仪器等领域成攻坚重点

2月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为今年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方向。该《清单》围绕12个方面,部署了302项重点任务,旨在推动北京市的全面发展。在科技领域,《清单》提......

取消绩点制,能让教育告别“内卷”吗

绩点,素来被大学生视为校园里的“硬通货”,但部分学生“为绩点而内卷”的现象,也一度引发教育界担忧。日前,北京大学一则绩点改革消息在网络刷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

12月25日,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

“激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从职称评审看江苏探索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一套智能产线,不仅帮企业提升了25%的生产效率,也成为南京工业大学教师方成刚晋升职称的重要砝码;一直没有职称的科研人员郭欣政,凭借扎实的学术造诣,通过“绿色通道”被直接认定为正高级职称……如今在江苏,......

法国将大规模改革科研体系

法国政府12月7日宣布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彻底变革该国的研究机构。总统马克龙声称,这些措施会减少官僚主义,并将科学置于“政治决策的核心”。据《自然》报道,这是法国研究体系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包括......

北京:科技项目申报不得将职称论文等作为限制条件

11月22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草案二次审议稿新增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等内容,并持续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大学教师职称“能上能下”吗

不久前,笔者曾与部分高校教授讨论大学治理的日常绩效考核话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那些热衷于对教师实施绩效考核的大学,有急功近利和浮躁之嫌。对此,一位退居二线的高校领导的回复让笔者深以为然。这位领导称......

畅通科普人才发展通道,中国科协试点开展科普职称评审

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了解到,《关于开展2023年度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已于近日印发,根据《通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研究同意,由中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