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3-03 08:50 原文链接: 春意渐浓要防“病从口入”储藏食品应生熟分开

  气温渐暖,春意渐浓,潜伏已久的传染病也开始蠢蠢欲动。有的人可能已经习惯了生病吃药,而每年一轮回的传染病攻防战也许会让老百姓产生“传染病就那么回事儿”的错觉,从而忽视传染病的预防。

  日前,深圳市第四(福田)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主任护师姚丽英将“正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这一话题带进了福田区图书馆第144期“大家讲坛”,提醒市民春季里应时刻注意饮食卫生,预防病从口入。

  1

  传染病仍是

  全球的严重威胁

  姚丽英介绍,过去30年中,近40种新病原被发现其中大部分是病毒;新出现了二十多种传染病,包括病死率高达73%的艾博拉和至今无法扑灭的艾滋病。此外,霍乱、白喉、流脑、裂谷热、黄热病、结核病等多种传染病重新出现,全球感染结核病的人数已达1020万,结核病也成为单一病种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我国同样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构成生命威胁的感染性疾病不断滋生:2003年肆虐的SARS、2004年禽流感的威胁、2005年的人猪(病猪)链球菌以及2009甲型H1N1流感横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一半人受到新老传染病的威胁,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其中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壮年。传染病的传播特性决定了一旦放松防治,发病率就会上升。一个传染病病人或带菌者就能威胁周围几人、几十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安全。

  种类繁多的传染病中,由饮食相关污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在日常生活里屡见不鲜。目前约有40余种可经消化道感染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超过任何其他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般细菌约每20分钟可分裂一次(一代),按此速度计算,一个细胞经7小时可繁殖到约200万个,10小时后便可达10亿个以上。传染病的传染源包括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少为人知的是,隐性感染者数量远远多于病人。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被这些令人生畏的数据和真相紧紧包围着,传染病就在身边。

  2

  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病从口入

  中国人好吃,但不一定会吃。自父辈遗留下来的不良饮食习惯不知不觉为传染性疾病进入人体提供了方便的通道。姚丽英总结出许多易于引发传染病的不良习惯,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举动往往成为了健康的隐形杀手。这些常见的不良习惯包括:

  一、中国人公用式的吃饭方式埋下了健康隐患:同吃一盆菜,不用公筷,甚至同用一双筷子,同吃一碗饭;少数成年人喜欢嚼碎食物喂养婴儿;酒席中酒杯互用,为他人夹菜等。

  二、在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或饮料。

  三、进食生鲜(如生鱼片、生鱼粥、生鱼佐酒、螺、醉虾蟹)或未经彻底加热(如涮锅、烧烤)的水生动植物。

  四、吃生的蔬菜、喝生水可能致病:未洗净的蔬菜和生水中可能含有细菌、病毒和囊蚴。

  五、提前半天甚至更长时间准备食物,以室温储藏食物。

  六、用生的水产品喂猫、狗等宠物,病原体通过宠物接触到人。

  七、冷藏食物方法不对:生熟不分、保存时间过长。

  八、食品加工人员造成污染:未做到便后洗手;食物加工中,手、器皿和切菜板、抹布等可能被生鲜食物中的细菌污染;使用切过生鱼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或用盛过生鱼肉的器皿盛熟食。

  九、家中有传染病人的未执行规范的消毒隔离措施:如未固定餐具用品,接触后病人使用的餐具后不正确洗手与消毒。

  以上种种,让原本为了健康而例行的一日三餐,成为了病患传播的温床。

  3

  谨记饮食卫生 预防传染病

  人人都明白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甚了了。姚丽英认为,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如果仅仅治疗病人,常常出现“只治不防,愈治愈忙”的被动局面,所以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姚丽英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饮食安全“五关键”:清洁、生熟食分开、充分烹煮加热必须大于等于70度、保持食品安全的温度必须大于等于60度、安全的水和原料。具体而言:

  其一,提倡分餐制,或用公筷公勺。所有餐具消毒(80度热水,1分钟),餐具注意保持干燥。若有传染病人应固定餐具用品分开清洗与消毒。

  其二,保障食品清洁卫生。首先,食物要煮熟,烹制食物尤其是动物性食品需既熟又透;不应吃生的水产品,如生鱼、生虾、生腌蟹等;不能对着熟的食品讲话、咳嗽或打喷嚏;不要盲目猎奇,贪食野味。另外,食品应现做现吃,不吃过期食品;不吃死因不明的鱼虾肉;瓜果一定要洗净或去皮吃;凉拌菜时尽量用筷子拌,食用前最好加热。

  其三,防止交叉污染。加工烹调时生、熟食分开处理;食物要分类分区贮放,在冰箱里存放生熟食时,生食应置于最底层,以防污染熟食;冰箱储存不宜过久,熟肉不应多于4天,冷冻食品不应多于1个月。

  其四,注意饮水卫生。

  其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手才是人体污染最严重的部位。姚丽英介绍,正因如此,卫生部专门制定了“手卫生规范”,严格规定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标准。

  另外,如果家中有传染病人,那么必须执行规范的消毒隔离措施。患者用品、食具、便器、排泄物、呕吐物等所有接触物均需消毒。一般消毒方法是:患者物品固定使用,用后消毒。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被污染的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并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若无消毒条件,至少要将唾液、痰液等分泌物用卫生纸包好,再丢入垃圾箱;便盆、痰盂等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此外,患者衣物需用消毒洗涤剂浸泡清洗,也可以先消毒后清洗;门把、窗、墙、地面等可用0.2%过氧乙酸或含有效氯300~500mg/L的含氯制剂每天喷洒或擦拭;书报、信件、钱币则可用紫外线照射或微波消毒。

相关文章

如果只盯着传染病疫情,我们将失去一个百年不遇的时机

2020年过半,新冠肺炎疫情又起波澜。这场百年一遇的传染病大流行,将以往不常谈论的公共卫生拉入社会聚光灯下。历史上,公共卫生曾是传染病的头号克星,为人类征服传染病立下过汗马功劳。现在的公共卫生,从巨人......

研究揭示结核分枝杆菌抑制细胞焦亡的重要机制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类重大慢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20年全球有近990万新发TB患者,并有约151万......

我国已搭建较完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平台

中新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李纯)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进展成效。国家卫健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介绍说,目前,全国已有从事人间传染......

别轻视最“沉默”的器官,传染病发病率极高

根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272.7万例,报告死亡2.2万人。报告发病数第一位的是病毒性肝炎(2021年感染人数122.6万,死亡520人......

盘点:引起历史上大流行的传染病

人类与瘟疫的交锋有着漫长的历史,在人类发展史上,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所有战争的总和。所谓瘟疫,是指可以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并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大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包括由各种自然灾害、细菌......

盘点:引起历史上大流行的传染病

人类与瘟疫的交锋有着漫长的历史,在人类发展史上,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所有战争的总和。所谓瘟疫,是指可以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并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大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包括由各种自然灾害、细菌......

十年来,我国肠道类传染病报告下降近七成

“从2012到2021年,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雷正龙介绍,在监测能力不断加强的情况下,2021年27种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总报告数相比2012年下降了19.......

十年来,我国肠道类传染病报告下降近七成

“从2012到2021年,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雷正龙介绍,在监测能力不断加强的情况下,2021年27种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总报告数相比2012年下降了19.......

《自然》:气候变化正创造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时代

地处赤道附近的东南亚国家新加坡近日表示,由于登革热疫情提早发生且规模远超往年,该国正面临疫情暴发的“紧急情况”。截至6月1日——在往年新加坡登革热高峰期开始前,今年记录的病例已经超过11000例——远......

青蒿素问世50周年,为何屠呦呦仍牵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941.shtm中新社北京4月25日电题:探访屠呦呦工作室:青蒿素问世50周年,为何她仍牵挂?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