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3 16:43 原文链接: 深圳大学最新文章:端粒酶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一段特殊的重复核苷酸结构, 可防止染色体降解或融合. 端粒功能异常可导致衰老和癌症等多种疾病. 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是端粒酶的催化亚基, 可有效保持端粒结构完整性. 近期来自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综述,指出在黑色素瘤、神经胶质瘤、膀胱癌和肝癌等多种癌症中鉴定出存在高频TERT基因启动子区-124 C>T 和-146 C>T突变, 这种突变可导致TERT的mRNA、蛋白和酶活性增加, 从而增加端粒长度. 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可增加转录因子GABP结合而激活基因转录. 这些发现将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一种特殊结构, 一方面可减少末端缩短, 另一方面还可避免相邻染色体末端融合, 在细胞增殖和衰老等过程发挥着关键作用.

  早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遗传学家穆勒(Hermann Muller)和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就分别在果蝇和玉米中观察到端粒结构并推测其生物学功能, 但对这种结构的详细特征却知之甚少. 1968年, 华裔科学家吴瑞(Ray Woo)首先发明短片段DNA测序, 而1977年英国科学家桑格(Frederick Sanger)进一步提出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又称桑格测序), 从而为端粒结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 之后端粒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2009年3位科学家布莱克本、绍斯塔克和格雷德也由此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端粒酶是一种负责端粒末端重复序列生成、避免端粒缩短的核糖核蛋白, 由多组分组成, 最关键两组分是作为催化亚基的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和作为模板的端粒酶RNA, TERT在其他因子辅助下以RNA为模板利用逆转录方式合成DNA链来延长端粒, 是决定端粒长度的关键因素.

  20世纪90年代, 研究发现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寿命密切相关. 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 端粒酶活性出现降低, 从而导致端粒长度持续缩短, 细胞开始衰老并最终死亡; 而干细胞由于可保持相对稳定端粒酶活性, 因此拥有较长寿命. 此外还发现体细胞癌变过程中存在端粒酶重新激活, 从而跨越细胞衰老障碍, 最终细胞出现恶性增殖表型, 但对这种机制一直缺乏详细理解.

  近期的一些研究对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致癌机制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正常情况下, 细胞内只产生少量TERT的mRNA和蛋白, 所催化的反应不足以抑制DNA复制造成的缩短效应, 最终细胞衰老和死亡; 启动子-124C或-146突变为T后可显著增加转录因子GABP的结合和激活, 从而增加mRNA和蛋白含量, 增加的端粒酶活性可有效保证细胞分裂过程中端粒长度保持, 实现“永生化”.

  文章指出,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的发现一方面解释了癌细胞端粒酶重激活机制(癌症发生的基础之一), 另一方面也为癌症诊治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诊断或治疗的分子靶点), 该特征也可作为癌细胞标志物而用于区分正常细胞及干细胞等. 基于癌细胞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前提并结合合成生物学逻辑与门设计原理实现了对膀胱癌细胞的选择性识别, 从而为进一步选择性杀伤癌细胞奠定坚实基础. 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还可应用于膀胱癌尿液诊断, 将极大革新目前膀胱镜诊断为患者带来的痛苦. 而通过靶向TERT酶本身或抑制其表达也对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益处.

  尽管TERT基因启动子保守性突变在多种癌症中不同比例的存在, 并与患者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基础研究也初步揭示了TERT基因突变造成表达上调的机制, 但目前许多关键问题尚待研究. 突变保守性的机制何在(目前鉴定的突变基本都为-124C或-146C两个点)? 突变后效应差异机制(相同突变细胞系端粒酶表达和活性存在上百倍的差异)? 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造成表达升高的其他机制(如空间结构变化等, 特别是存在G-四链DNA可能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更深一步理解癌症发生的端粒作用机制.

  总之, 端粒酶基因突变为癌症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拓展了一个全新领域, 但距离实际应用尚有较大距离, 毕竟从端粒酶发现至今30年间, 尚未有理想药物应用于癌症临床治疗, 因此将端粒研究最新进展应用于人类健康仍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相关文章

华大基因2022年度业绩快报,利润同比下滑近42.57%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显示华大基因2022年度营业总收入约71.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增加5.32%。2022年度营业利润约10.4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减少4......

基因组育种大数据计算新工具“天权”发布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AcidsResearch)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团队开发的基因组育种大数据计算新工具HIBLUP,中文名为“天权”。相关论文被期刊评为“突破性进......

环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检测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朱永官院士团队在环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FG-Chip:Ahigh-throughputqPCRmicroa......

Science:新的定量方法来更好地定义并测定基因功能的缺陷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癌症是一种基因和基因功能获得性缺陷而诱发的一种疾病,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题为“Epigeneticsasamediatorofplasticityincancer......

TheLancet:对患者进行基因分析或能降低30%不良药物反应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Lancet上题为“A12-genepharmacogeneticpaneltopreventadversedrugreactions:anopen-label,mult......

基因治疗能有效改善大动物模型神经退行性疾病

2月16日,我国科学家利用病毒载体表达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技术敲除和修复亨廷顿猪模型的突变基因(HTT),首次在国际上证明基因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以及行为症状。......

野骆驼生存基因魔方,可造福人类

在“生命禁区”寻踪“沙漠之王”在我国的西北部边缘,分布着以“生命禁区”著称的阿尔金山脉及其周边绵延数百公里的茫茫戈壁。著名的无人区罗布荒原和毗邻相接的库姆塔格沙漠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片极端贫瘠寒苦的......

婴儿猝死因素研究进展,基因检测帮大忙

研究者发现,以往被用于诊断儿童疾病的一种基因测试(被称为染色体微阵列芯片测试)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婴幼儿猝死背后的原因。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员CatherineBrownstein最近在Advanc......

宠物克隆:“复活”一只宠物的代价,是无数只动物被虐杀

宠物克隆原理看上去很简单,取一块原本宠物的皮肤,在皮肤细胞里提取细胞核;从其它动物体内取一个卵细胞,去掉它的细胞核;再把新卵细胞植入到另一动物体内,直到孕育出一个新生命。取卵的过程是无比痛苦的,他们会......

独特人类基因进化是平衡行为

人类和黑猩猩的DNA仅百分之一不同。人类加速区域(HAR)是基因组的一部分,美国研究人员分析了数以千计的人类和黑猩猩HAR,发现人类进化过程中积累的许多变化具有相反的影响。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