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23 18:08 原文链接: 中科大吴缅教授最新文章:p53磷酸化修饰

  p53 蛋白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肿瘤抑制因子之一, 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复杂而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细胞内的p53 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当细胞受到多种刺激后, p53被翻译后修饰, 蛋白因稳定而活性被激活, 参与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代谢等生命活动过程. p53翻译后修饰的类型很多, 近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缅教授与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胡汪来副教授发表评述,重点就磷酸化修饰对p53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予以探讨, 以期为p53本身的修饰研究及其在肿瘤等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Lane等人于1979年在被病毒simian virus 40 (SV40)感染的小鼠(Mus musculus)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核中发现一种蛋白质分子可以与SV40-LT(simian virus 40 large T)抗原结合, 因为该蛋白分子在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凝胶电泳中观测到的分子量约为53 KD, 由此被命名为p53.

  后经过数十年的研究, p53被确认是与细胞凋亡紧密相关的肿瘤抑制因子. 在正常情况下, 细胞内p53蛋白水平很低, 当细胞遭遇不利信号刺激(原癌基因的激活、DNA损伤、缺氧等)时, p53的蛋白稳定性及活性均得到增强, p53 被激活, 活化后的p53进入细胞核内, 作为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启动细胞内的相关信号转导途径, 在细胞周期阻滞、细胞衰老、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凋亡等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分子警察”的作用. 当DNA被轻度损伤时, 野生型p53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中G1期的生长限制性位点, 阻滞细胞从G1期向S期转变, 使轻度损伤的DNA得到修复; 当DNA损伤程度达到严重至无法修复时, 则启动细胞凋亡程序, 防止将无法修复的突变DNA通过细胞分裂带到下一代.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p53 在细胞遇到不同的刺激时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而p53之所以能够呈现功能的多样化, 是因为p53受到多种类型翻译后修饰的精细调节. p53 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是调控p53应对多种不同信号刺激做出不同应答的重要机制. P53 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包括磷酸化(phosphorylation)、泛素化(ubiquitination)、乙酰化(acetylation)、甲基化(methylation)等.

  这篇文章重点讨论磷酸化修饰对p53 蛋白作用和功能的调控以及对细胞命运的影响.作者在文中指出目前关于p53 N端的磷酸化修饰研究已经在体外实验、组织培养、动物敲入实验中得到广泛证实. 磷酸化修饰在细胞受到刺激后立即发生, p53 随即被稳定并活化。稳定并活化, 但是仍然不清楚的是p53的N端磷酸化修饰应该达到何种程度才能影响其与MDM2(murine double minute 2)结合.

  p53 DNA结合结构域目前发现的磷酸化位点较少, 常见的有Ser149, Thr150, 155等, 但是p53的DNA结合结构域是很多蛋白激酶的停泊位点, Craig等人和Waterman等人[24]发现钙调蛋白激酶超家族, 包括: ChK1\ChK2, DAPK-1 可以停泊于p53的DNA结合结构域, 促进p53 Ser20位点的磷酸化. p53 C端的磷酸化修饰的重要作用在于使p53蛋白C端构象发生改变, 将p53从无活性的形式转变为具备DNA结合能力的活性形式. p53 可以结合CK2(casein kinase 2)亚单位, CK2可磷酸化p53 C端的Ser392, 使p53只能特异性结合含有特定结合序列的DNA; PKC可以响应多种应激信号而磷酸化p53 Ser371和Ser376.

  同时作者也在文章介绍了p53特定位点的去磷酸化作用、野生型p53和突变体p53磷酸化修饰后对细胞的不同影响、磷酸化修饰对p53其他修饰作用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

  在最后,作者指出迄今为止, 不同位点的磷酸化修饰对p53功能产生的影响以及特定刺激情况下不同位点的磷酸化修饰的时序性还不能完全确定, 而且p53功能的发挥更多的是通过多种翻译后修饰相互作用产生的级联反应的结果, 是不同类型的翻译后修饰共同作用所达到的精细平衡, 那么磷酸化修饰与p53的其他种类修饰方式的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以及这些不同修饰方式相互作用的网络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过程的意义如何, 这些都是目前关于p53翻译后修饰研究的重中之重. 随着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手段的发展, 相信对p53修饰作用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很多目前未知的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相关文章

肿瘤动物模型如何建立?

常规的动物实验,除了皮肤或者骨的缺损修复,癌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目前,癌症仍然威胁人类的一大疾病,因此需要动物实验来深入了解如何有效进一步治疗癌症。通常,动物模型一般是研究者利用化学致癌剂或者致癌病......

最新肿瘤研究:合成免疫细胞组库可杀伤不同肿瘤

海军军医大学胡适、雷长海课题组采用合成生物学细胞重编程方法,建立了能够识别多样性未知抗原的合成免疫细胞组库。该组库由多克隆免疫细胞组成,携带有大容量嵌合抗原受体信息,可以识别超过106种抗原。作为一种......

Science子刊:用癌症患者自身抗体用于清除肿瘤

近三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对癌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不断开发出针对特定癌症有前景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导致大多数靶向治疗只对一小部分患者有......

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机制,中科院院士提出新观点

“我们老百姓常常会有这样的口头禅,比如说吃了灵芝和虫草就能提高免疫力,提高了免疫力,就不会长肿瘤,或者肿瘤不会再复发,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免疫力’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

新版《预防推荐》,帮助早期筛查恶性肿瘤

日前,上海市抗癌协会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2022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涵盖20种常见癌症和遗传性肿瘤的预防筛查推荐,并首次增加“居民降低癌症风险的七大建议”。据世界癌症研究中心......

姜秀娥:肿瘤部位特异性“开启”的双模式纳米成像探针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应用于活体肿瘤诊断分析的纳米成像探针在过去几年呈爆炸性增长,主要可分为两大类:“alwayson”探针和可激活探针。由于“alwayson”探针的信号在活体内始终存在,因此具有较高......

多模式成像技术实现肿瘤诊疗研究新进展

手术治疗(外科治疗)是癌症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癌症部位的精准成像能够保障肿瘤组织的完全切除和健康组织的不必要切除,不仅是癌症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肿瘤手术治疗的“导航”。然而,如何实现肿瘤病......

湖北大学在细菌肿瘤治疗领域获突破

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马立新团队在细菌肿瘤治疗领域再获突破,相关成果以《细菌诱导肿瘤血栓并表达溶细胞素增强肿瘤治疗》为题,近日发表于AdvancedSc......

崔久嵬:肿瘤精准治疗需“两条腿走路”

“肿瘤会导致患者全身性的营养消耗,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同时,肿瘤还会引发机体系统性炎症,导致患者机体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等一系列改变,影响抗肿瘤治疗整体效果。”近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教授崔久嵬......

中山大学校企研发新技术助力肿瘤患者更高效放疗

近日,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国内医药科技企业“联影医疗”联合研发的临床创新“黑科技”——uCT-ART在线自适应放疗技术在肺癌放疗领域率先落地。该技术不仅实现了动态定位,为直击癌症装上了“卫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