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25 13:35 原文链接: 专访张晓平:中国大豆要坚持非转基因差异化道路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从1995年开始,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增加。中国的大豆进口量通常占到全球大豆贸易总量近三分之二。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4年大豆进口总量为7140万吨,同比增加12.7%。截至今年10月,中国累计进口大豆6518万吨,同比增加14.7%。

   由于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些向中国供应大豆的国家,种植的绝大部分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数量一直在增加。

   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品种经过了农业部严格审查批准并获得了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安全证书。这些大豆进入到国内主要用于榨油加工,豆油精炼后进入食品领域,而豆粕作为主要加工产品,则用于动物饲料。

   在国内一直盛传这样一个说法,进口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冲击了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和市场。

   日前,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晓平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中国大豆要想跟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进行竞争,就需要保持非转基因特色。“正是因为别人都在种转基因大豆,才显示出非转基因大豆的珍贵,才显示出非转基因大豆种植的价值。”

   非转基因的差异化道路

   第一财经日报:你赞同进口大豆冲击了国内大豆市场的说法吗?

   张晓平: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只不过到了2000年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超过1000万吨以后,这种说法更加甚嚣尘上。中国进口的大豆来源地主要有三个:美国、巴西、阿根廷。早些年,美国占的份额略大,但现在,巴西已然成为中国进口大豆的最大来源国。

   大豆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冲击,仅限于生产环节,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话题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就在行业内进行过广泛的讨论,人们也一直在探索国产大豆如何应对进口大豆的冲击。如今入世十多年来,中国的大豆产业依然存在,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摧毁”,这说明国产大豆是中国重要农产品中与国际市场结合得最早、最紧密的作物,也最能经得起国际市场的冲击。

   个人认为,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如果说中国大豆产业受到所谓的冲击而萎靡不振,那么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大豆行业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完全认清中国大豆在世界市场当中的地位,振兴大豆产业就更无法谈起。

   非转基因是中国大豆的显着特点。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有着最为丰富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是全球大豆品种改良的宝库。正因如此,这一方净土需要得到保护。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探索如何真正地、有实际意义地去振兴中国大豆产业的问题。

   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的产量目前并不是很大,价格本应该高于进口转基因大豆一大截。但我们之所以感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是在于我们总是拿优质的非转基因大豆跟进口的油用转基因大豆比较,为什么不去抢占高端大豆市场这个制高点,而非要在一个比较低端的产品市场上和进口的大豆去竞争呢?

   根据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生产出不同的优质大豆和大豆产品,实现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自身的市场价值。这个市场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包括国际市场;不仅仅是大豆食品市场,还包括动物饲料和食用油脂市场。

   日报:2014年,中国大豆产量只有1220万吨。它们都进入高端市场了?

   张晓平:绝大部分没有。1993年,中国食用大豆的需求量差不多为500万吨,现在接近1100万吨。也就是说,现在国产的大豆只能供国内的食用需求,如果需求继续增加,国内的生产能力不能相应跟进,有可能中国的食品大豆将来也需要从国外进口。显而易见的是,过去两三年以来,每年有不少进口转基因大豆流向了食品大豆市场。这个数量估计少则300万吨,多则500万吨,接近国产大豆总量的1/3。

   国际非转基因市场有多大

   日报:国际上非转基因市场打开了吗?

   张晓平:当然。国际上有欧盟和日本为主的两大消费市场,消费者对非转基因大豆产品特别青睐,市场早已存在,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日本每年高价从美国进口200万吨左右的非转基因大豆,满足其国内纳豆、豆酱、豆腐等的消费需求。

   中国的大豆产量不稳定,市场价格不稳定,往往使得供应不稳定。这样,很难让海外市场产生依赖感,这也是中国大豆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报:不论怎么说,在你看来,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还是有区别的?

   张晓平:不是强调非转基因与转基因的区别,而是有人需要它,我们就要满足。非转基因与转基因大豆的区别,这个是科学家来管的事情,是政府的监管部门需要管的事情。只是说既然有这个市场,就好好去服务这个市场,做好市场推广,去满足差异化的需求。

   现在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为什么上不去?主要是品质不被认可,其次是供应不稳定,还有就是售后服务不到位。我们应该去做大量的市场推广工作,这样就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只是现在缺少这样的组织机构来制定产业发展长远规划,来协调整个产业链朝着规划中的共同目标,分阶段、分步骤、脚踏实地地去落实发展规划。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大豆的产业链出现了问题。

   至于高度市场化的美国,一切以市场为导向。新产品的开发、新的生产方式的开发,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的。当然,市场本身也需要不断开发。美国大豆产业非常看重开发市场,看重创造需求,保护和扩大需求,同时还注重服务需求。美国大豆农民着眼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依靠现代化技术,比如种子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来改进生产方式,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对中国大豆产业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关文章

中国大豆有了精准分布地图

记者1月9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通过对大豆生产田进行多年多点网格化取样和多种成分的系统分析,全面揭示了我国大豆营养成分的地理分布规律,提出了中国大......

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积累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双功能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GmZFP7可正向调控大豆异黄酮积累,为大豆异黄酮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

耐盐碱高粱大豆新品种及间作模式示范观摩会召开

9月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宁夏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高粱大豆新品种及间作模式示范观摩会。在宁夏农业育种专项“宁夏适生优质饲草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项目支持下,经过多年选育,遗传发育所培育......

研究揭示我国大豆驯化改良进化史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通过解析大豆地理扩张与育种的全基因组特征,提出大豆进化路线,发掘了大豆不同进化阶段受到选择的候选基因,并从中克隆......

仅一个碱基,改变大豆多样性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陈志长团队发现并证实位于基因5’UTR开放阅读框(uORF)的一个碱基变异导致了大豆群体磷吸收效率水平的多样性。7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uORF的自然变异导致大豆磷吸收效率的多......

打破大豆育种瓶颈,这项技术成了关键

大豆育种如何突破父母本花期不遇瓶颈?如何实现异地品种杂交?我科学家对大豆花粉超低温保存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实现了大豆花粉异季和异地应用,打破大豆花粉应用时空障碍,为实现规模化、工程化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国大豆育种花粉低温保存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日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合作,对我国大豆花粉低温保存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取得了新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实现了大豆花粉异季和异地应用,打......

大豆育种新突破:花粉低温保存打破亲本时空障碍

科技日报记者李丽云大豆育种如何突破父母本花期不遇瓶颈?如何实现异地品种杂交?6月30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望增长

今天(4月20日)上午,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报告》分析,今年,在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强力支持下,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

另一种“中国芯”,科技会战中重要一环

50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黄淮海科技会战,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一场新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正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进行,种质资源的科技创新正是这场会战的关键要素之一。盐碱地化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