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03 11:14 原文链接: Biolink:五位专家解读“精准医学”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2015年12月1日,第二届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峰会(Biolink)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生物医药的政策土壤、欧美等国生物医药的发展状况、精准医学、生物医药最新研发与生产工艺、资本助力生物医药腾飞以及最后的招商项目路演。

  两天的会议,尽管第一天北京橙色雾霾警报,但是还是有很多专家如期到来,参与此次交流讨论。此次会议,增加了同行间的交流讨论、交流分享了生物医药的最新信息,并对当前的热门“精准医疗”等进行了讨论,各自论道,发表看法。

会议现场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

  会议的第三模块《大咖论道:解开精准医学的神秘面纱》,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主持,会议安排了两位专家作“肿瘤免疫治疗”和“精准医学”方面的报告,之后五位专家就这两方面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发表看法,现场观众气氛也很好,积极与专家进行交流讨论。此次专家论道,不仅带来了很多国际最新的科研进展,还对国内的临床等方面作了展望,使大家受益匪浅。

  

百济神州生物药研究首席总监李康

  百济神州生物药研究首席总监李康演讲:《免疫疗法,颠覆传统癌症治疗模式的新力量》。真正的肿瘤药物的研发大概有80年的历史,前期是经验化疗药物发展的阶段,到了后期80年代分子生物学发展起来之后,大大推动了癌症的靶向治疗的发展,到了21世纪,科学家又提出更高难度的“如何治愈癌症的问题”,包括免疫治疗、肿瘤干细胞、合成致死等。

  癌症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疾病,进入21世纪以后,癌症序列分析得到了很快地发展。到了2010年,人们新发现了一种抗体药物,它的对象是人体免疫细胞,使得免疫细胞受到激活,把癌细胞杀死。免疫治疗可以使15%的病人可以完全治愈癌症。

  免疫治疗有三个特点:1、识别癌细胞;2、有记忆性;3可以和癌细胞共进化。并且免疫治疗对于肿瘤突变非常多的病人,效果更好。并且对于年纪很大的人,也有很好的疗效。

  现在很多公司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很多力量对其进行研发。免疫治疗范围很宽,检查点免疫治疗,最重要的靶点PD-1和PD-L1。李康介绍了百济神州也生产相关抗体,李康说,用药之后,T细胞有大量增加,在小鼠的实验中,注射了抗体的小鼠,肿瘤细胞生长得到了很大的抑制,用了抗体以后,免疫细胞可以激活进入癌细胞,杀死癌细胞。

  

华大基因副总裁王洪琦

  华大基因副总裁王洪琦介绍了《基因科技和精准医疗》。华大基因,诞生于1999年9月9日,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项目,到现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中心。

  王洪琦说,DNA的细微差别就可造就自然界的万物缤纷,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也不过0.5%。精准医学计划的基础是:1、大规模生物数据库;2、有效阐述疾病手段(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技术、移动健康技术);3、分析数据的计算机工具。

  每一个人与自身的肠道菌群都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菌群的不同而使双胞胎呈现迥异的体型,肠道菌群的移植,可以使小鼠体型互换。

  因为精准医学,我们可以实现同癌异治等,但是基因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疾病与人类自身的习惯,环境,天生缺陷等都有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精准医学更好的进行预防,调节,掌控自身,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王洪琦说当前医学的热门行业为,基因测序和合成,生物信息分析,生物治疗,干细胞技术,肿瘤、自身免疫,远程医疗等。

  王洪琦介绍说,2012年全球IVD收入为460亿美元,而且还在持续增长。现在全球最大的IVD市场为北美地区,欧盟为其次。

专家讨论

现场观众提问

  会议邀请了百济神州生物药研究首席总监李康、华大基因副总裁、贝达药业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印祥、海正药业王海彬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周爱萍五位专家就肿瘤免疫治理和精准医学展开讨论。

  主持人:现在对于精准医学的理解越来越精确,内涵也越来越多,所以嘉宾讨论主要集中两点,一个是下一步精准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二个是中国的企业如何在进行改造方面弯道超车,迎接挑战,特别是目前我们面临哪些挑战?

  王印祥:我感觉在国家的大形势下讨论精准医学,作为一个产业来讲,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政府的组织力量比较强,而精准医学这块,更需要一个大的组织,这个组织不一定是政府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产出。未来的精准医疗,需要一个国家的组织,把基因测序与病人疾病状况,包括未来寿命等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医疗,靠碎片化的信息肯定是解决不了,其实美国也有这样的计划,未来要把一百万个人的基因测序和疾病状况,精神状况,生理状况,寿命等联系起来,并把这个数据库开放给社会,科研机构,这样精准医学才会变得有意义。

  王洪琦:我想补充一点,就是说华大基因一直都想做大数据库,但是我们想通过国家基因库,国家的手段,因为单靠一个公司,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我们现在拿到的国家基因库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实库,各种生物标本;一个是数据库。因为它是国家的,到时候有可能共享。还有一点就是说,我们的数据有很多用处,无论是对制药企业或者是医生,都很重要,但是现在数据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想在全国建十几个精准医学联盟,与医院一起合作。

  李康:我们再谈企业创新和转型的时候,更多的在谈一些供给侧,也就是在供给方面,学校和某些机构,能够从供给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一些最新的药在中国推广、实验,中国的病人对于新药学的很快,所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也改善了大众医疗水平的需求。这是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挺重要的一环。希望通过医院、企业、科研联手,能够大大改善供给侧需求。虽然美国做了数据库,但是中国人不能借鉴美国的数据库。中国人还是要做自己的数据库。

  王海彬:精准医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跟转化医学还是有些相似的,落到实处还是有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从企业角度来说,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但是个人认为在中国做源头,真正的创新可能占40%还希望是临床医院的加入或者是他们的贡献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我们在做评估项目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如何跟专科的肿瘤医院联系起来,否则单单靠企业还是挺难做的,所以说,精准医疗实际上是在国家层面上整体布局,然后企业、医院、患者、科研单位,进行数据分析整合。而中国现在还没有申报孤儿药的途径,这块也会限制很多企业去做这块,所以希望包括医保也能去推介这件事情,把整个产业链整合到一起。

  周爱萍:我从作为一个临床大夫的体会和需求来发表一点观点,首先我觉得精准医学很深入人心,几乎所有的肿瘤病人都在说。精准医学的话,治疗是一个非常大的模块,而精准医学主要是疾病的预防,早期的诊断和健康的管理方面会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但是精准医疗的诊断费用对于病人来说,虽然已经下降了,但是还是很贵的,我知道我们的病人去华大基因测序,500多个基因测序,两万多。但是如果有针对性的去测,这样就有价值多了。

  第二点,我们现在有很多跟精准医疗相关的机构,都在做精准医学的检测咨询等,像华大啊,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其他的小公司,所以我觉得应该在一个很高的层面上去规范这些小公司,在检测的质量方面能够得到一个保证,这对病人和医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点,我们精准医疗的靶向治疗,其实都是从bench到bed,在目前来说,仍然是这个这样子的,但是从bed到bench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临床推动基础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而且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紧密。

  最后一个是检测的时间、费用、效率的问题,现在检测的费用还是很贵的,所以我希望公司企业能够发展一些更加经济的方法。

  主持人:总结各位嘉宾的观点,第一个就是大数据库;第二,就是费用;第三,就是很多的技术问题。下面,请各位嘉宾简要的说一下精准医学的趋势是什么?

  王印祥:国外现在对精准医学已经做了很多的组织,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组织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现在国家关于精准医学的讨论,都是科研机构申报的课题,碎片化的东西非常强,其实这个行业有可能组织好的话,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国家现在拉动内需,如果能够通过这方面来解决,是非常好的。我们现在只是加入了浙江省的医保,一下子销量就翻了六七倍,如果都加入医保,那华大就是十个华大了。我特别不赞成把科研单位放成精准医疗的牵头单位。

  王洪琦:美国30亿美金的那个项目,投入产出比已算过了,为1:175。精准医疗现在是刚刚起步,费用方面,我们是自主产权,以前费用下不来,是因为我们要买仪器,买试剂,现在我们所有的仪器试剂都是自己造,所以华大最有可能让价格降得更低。

  关于下一代的测序仪,技术本身很好,一滴血测完,这是一个很好的梦想,但是离真正的应用还差的很远。

  李康:基因序列分析,需要和人的病史和治疗史连在一起,这样才有意义,我觉得缺的是有一个平台把不同的单位整合到一起,让他们有关联,首先让科研人员接近它,最后是让大众可以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王海彬:从工业界的角度,精准医疗以后可能分为两大类的公司,一大类可能就是提供通用的精准医疗的药物,还有一块就是完全精准的、个性化的治疗,就针对病人提供的一个治疗方式。中国的病人比例很大,资源也很丰富,实际从国家层面,或者从十三五的重大专项,可以做一个病种,比如肿瘤,再慢慢的往自身免疫、慢性疾病等方面发展,我觉得还是要从一个试点先开始。

  周爱萍:我觉得从目前国家发展的现状来看,就是要整合、有序,然后就是要本土化。疾病受遗传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人种、地域、社会群体肯定也不一样,所以将来数据的本土化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听完嘉宾的发言,我觉得下一步很重要的就是打通我们的产业链,产、学、研、医、贸,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这其中有很多缺环,那谁来弥补,这可能是留给在座的各位的一个问题。

  最后,现场的观众还向专家提了很多问题,专家也为大家作详细的解释,会场气氛很激动,大家都在抓住机会和专家互动,以了解更多的精准医疗。

  通过这场精彩的专家解读精准医疗,现场的观众都是受益匪浅,那么小编希望此文能给更多的没有到现场聆听的人,一点启示和帮助。

相关文章

中国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实现“零”突破

6月4日,记者从“零”的突破——TORCHLIGHT研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牵头组织、全国56家参研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被称为TORCHLIGHT的研究显示,与注射用紫杉......

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一线观察

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于5月26日至2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东数西算”带动新产业,大数据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大数据杀熟”行为有了细化认定标准

对于社会关切的“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如何细化认定?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2月7日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同志对指南进行了解读。对“二选一”“......

大数据助力地球系统科学步入数字孪生

地球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推动着地球系统科学向数据密集型范式(Data-intensiveparadigm)转变,并为破译和解析复杂的地球系统奠定了基础。如何从海量、多源、异构、泛在的地球大数据中汲取所需......

牛津大学最新研究:天气能助力一首歌曲登顶榜首

英国牛津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多年以前做过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好多有名的作曲家和歌手都有在作品中写到或唱到有关天气的内容的情况,而且大多以阳光和晴天为主,甲壳虫乐队的歌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启用

23日,记者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合作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获悉,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正式启用。该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联合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克拉玛依市......

大数据助力地球系统科学步入数字孪生

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正经历着地球大数据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多源、异构、泛在的地球大数据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实现数据-信息-知识-决策链条的贯通,亟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近日,在中国......

北京移动运用大数据赋能城市管理

北京移动提供的用户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北京市景区游客量较去年同期普遍增长,北京移动运用大数据公共服务产品协助北京市相关部门进行旅游管理、交通管理等,助力市民出行,提升游客游览体验。“五一”假......

贵州一季度大数据领域完成投资超80亿元

2023年一季度,贵州省大数据领域完成投资80.78亿元,其中“东数西算”项目投资14.99亿元。记者从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获悉,正在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贵州以“东数西算”为牵引,加快建设数据中......

税收大数据助力上下游产业

税收大数据时效性强、覆盖面广、颗粒度细,不仅可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还在助企实现有效购销、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今年以来,各地税务部门深入开展“补链助企”活动,利用税收大数据帮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