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09 10:28 原文链接: 应对当前气候变化科技政策法律需要“三管齐下”

  这两天,北京笼罩在重度雾霾之下,而在遥远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虽然不能明确说雾霾和气候变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但确实观测到季风指数在持续下降,即主要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都在减弱。这就使空气更容易处于静稳状态,不利于雾霾扩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绍洪说。

  然而,确定的是,在巴黎大会发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气候变暖已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干旱、洪涝及各种极端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正因此,此次大会有关气候适应的议题颇受重视。

  “如果全球温度继续升高,各种极端事件造成的灾害突如其来,人们又能逃向哪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的气候,找出应对的方法尤为重要。”吴绍洪说。

  气候变化对中国弊大于利

  “要想应对气候变化,首先要了解气候变化给中国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体现在什么方面,未来会怎么样?”吴绍洪说。

  吴绍洪是《报告》第二卷的主要作者。关于气候变化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他了然于胸。气温方面,从1909年—2011年的一百多年历史来看,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当前仍处于百年来气温最高阶段。

  水资源方面,近百年和近6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未见显著趋势性变化,但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其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近30年来降水持续增加。中国沿海海平面1980—2012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

  “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总体上判断是弊大于利。”吴绍洪说,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如部分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加等;而不利方面则可能影响粮食产量与品质、水资源、城市等。

  适应气候变化 灾害风险管理必不可少

  吴绍洪说,要适应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管理必不可少。

  《报告》编写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分析,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对气候变化敏感性高,灾害损失成上升趋势,防灾减灾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

  以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为例,近年来,中国大中城市不断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有数据显示,2008—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大,城市建筑暴露性程度增大,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预估将增加。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是灾害风险管理。”上海市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说,这方面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的适应计划值得借鉴,在纽约,会针对温度、降雨、海平面上升等气候风险,预测对公路系统、交通运输产生的影响,设计出不同的适应目标和重点领域,以加强城市对未来气候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

  在我国,虽然一些城市在气候变化综合灾害风险治理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说海绵城市建设、建立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然而在陈振林看来,我国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缺乏系统性研究,现有的城市规划对气候变化增量因素考虑不足、治理机制尚未建立等,使我国城市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尤为脆弱。

  适应尚缺激励机制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所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与减缓相比,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都很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目标与资源匹配的一致性,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科学基础,提高各层面适应意识和能力。”刘燕华说。

  吴绍洪说,比如说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数据,国际上欧美地区对生态系统的变化有上万个观测点,欧洲有超过20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中国的常规观测站只有几十个,而且时间序列超过百年的站点寥寥无几。“如果连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都掌握不了,更何谈去适应呢”。

  再就是技术,尽管我国在农牧业、水利、人体健康等不同领域采取了不同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然而,《报告》指出,这些技术措施的气候变化适应针对性还不够强,没有形成体系,一些区域和领域适应技术甚至还没有得到应用。

  “当前,适应之所以没有像减缓那样深入人心,主要在于适应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而且缺乏激励机制。减缓领域中的碳排放能够进入市场交易,有商机而且比较容易进行规范运作,因此开展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吴绍洪说。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吴绍洪建议,我国应从科技、政策、法律三方面做文章,针对某个领域问题如何从技术上解决,如农业耕作上的灌溉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的生物技术等;同时在政策层面引导各行各业的人自愿去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从国际上看,不少发达国家制定了气候变化法,从法律的层面上给予保障。同时,政府部门从其管理的领域角度,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所起的作用,尽量减轻负面作用,规避可能的风险,这些都值得中央政府和各部门与地方政府借鉴。”吴绍洪强调。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助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与方向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是地球这艘“飞船”上的乘客,是命运共同体,必须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人工智能预测地球气温将在2033年至2035年间升温超过1.5摄氏度关口”的余音仍在,世......

巴西宣布将举办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巴西政府26日宣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将于2025年底在位于亚马孙地区的巴西帕拉州首府贝伦市举办。当天,巴西总统卢拉、外交部长维埃拉和帕拉州州长巴尔巴略在巴西政......

科学家警告:北极最后一块常年冰区接近融化

面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上升,位于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的"最后的冰区"是常年海冰的最后庇护所。然而,最近的研究暗示,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持续太久。新的研究表明,夏季北极海冰可能很快成为过......

《科学》:近三十年全球湖泊储水量普遍下降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益威胁到储存着地球重要淡水资源的湖泊。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湖泊体积变化的最新趋势和驱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法国图卢兹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利用......

积雪融化趋势预示着美国西部地区即将出现夏季水危机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正在导致美国西部和加拿大的山脉提前融雪和增加降雨量,导致雪堆储水量减少。这种转变可能影响农业、野火风险和市政供水。60年来,超过25%的西部山区的积雪储水......

韩国将发布首份气候变化报告:暖化速度高于全球均值

韩国环境部4月18日表示,将于19日在气候危机适应中心官网发布首份《大韩民国气候变化适应报告》。韩联社18日报道称,该报告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建议编制。迄今已有英国、澳大利亚等50国......

冻土区成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陈哲所在团队最新研究显示,多年冻土区不但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同时也使该区域成为加剧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机”。现有研究表明,以泛......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启动

3月14日,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以下简称“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联合行动”创始理事单位、成员单位、“观察员”企业和地方政府代表,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仪式。启动仪式现场清华大......

突破危险的界限——气候临界点究竟是什么?

气候临界点是气候变化研究的热门领域,也是全球面临的最大气候风险。关于气候临界点,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曾有这样的一个比喻:一叶在水面上漂浮的独木舟开始倾斜进水的时候,尚能保持平衡......

气候变化扩大蚊子活动范围,致疟疾传播范围扩张

2月14日,一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快报》(BiologyLetters)上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扩大了蚊子活动范围,从而扩大了疟疾的传播范围。根据这项研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