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6 15:09 原文链接: 一个防御蛋白如何“叛变”致癌

  癌症是由携带DNA突变(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复制错误”)的异常细胞增殖引起的。如果这些错误经常发生而对生物没有任何破坏性影响,那么其中一些就会影响基因组的特定部分,并引起突变细胞的增殖,然后侵入机体。即便一个小小的单碱基突变,也会导致癌症,例如,2015年11月,儿童肿瘤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DNA单碱基改变,使得儿童易于罹患一种侵袭性的儿童癌症——神经母细胞瘤,并在肿瘤形成后推动了疾病进展,这项研究发布《自然》(Nature)杂志上。

  而有一些基因和蛋白,它们平时在体内发挥有利的作用,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可能发生“叛变”,诱导癌症的发生。例如,2014年6月,来自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Cell》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在促血管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存在从前未知的变异体,其可抑制肿瘤生长,减慢新血管形成 ——这是癌症转移的一个必要条件。在2015年11月,来自美国Wistar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许多癌症患者中发生突变的SPOP基因,当发挥正常功能时,则充当了一个抑癌基因,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基因致癌或抑癌的善恶两面。

  几年前,科学家们发现,在我们自己的细胞中有一个重要突变原:APOBEC,这个蛋白的功能通常是作为保护剂对抗病毒感染。近期,瑞士和俄罗斯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瑞士日内瓦大学(UNIGE)遗传学家Sergey Nikolaev的带领下发现, APOBEC能够利用我们DNA复制过程中的一个弱点,来诱发我们基因组中的突变。

  APOBEC是一种有用、但危险的内嵌细胞蛋白。它主要是为了对抗病毒,它只有改性单链DNA(通常是单链的病毒DNA)的力量。因此,我们的双链人类DNA应该不会被改变。但是,研究人员已经观察到, APOBEC诱导的突变,可能存在于许多肿瘤细胞中,遍及整个基因组。APOBEC——可能只影响单链DNA,是如何成为人类许多癌症的原因呢?科学家已经提出证据表明,约20%来的APOBEC突变来自于DNA中的一种异常,称之为“双链断裂”,一段时间后,这种异常会使DNA处于一种单链的状态。正是在这个特别的时刻,APOBEC造成了多个突变。但是如果这种机制占APOBEC相关突变的20%,UNIGE的科学家和莫斯科的同事能够理解调控剩余80%的机制。

  DNA复制的机器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必须根据一个精确的过程和时间进行复制,才能从原来的DNA产生2个相同的拷贝。复制起始于一个特定位置。然后,两条原始链的分离和新链的合成,会产生一个复制叉:随着复制叉沿染色体移动,新链被重新构建。在DNA复制过程中,两条链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复制,这些机制取决于复制叉的方向。如果其中一条链被立刻构建起来,第二条链就不可能被快速重建。因此,一条链——“领先链,”从来不作为单链DNA而存在,而另一条链——“滞后链”,仍然作为一条单链存在一段时间。

  Sergey Nikolaev解释说:“既然我们知道,APOBEC只能使单链DNA发生突变,那么,为了识别单链停留时间更长的DNA区域,我们就需要确定复制叉的方向。我们第一次成功地在人类细胞中做到了这一点。我们能够识别大约20%的基因组的复制叉方向,与‘领先链’相比,我们在‘滞后链’上发现了多达两倍的突变。”有了这一发现,科学家们有证据表明,APOBEC可能投机取巧地利用“滞后链”仍然是单链的瞬间,从而更弱。

  影响我们最重要基因的那些突变

  DNA复制程序是非常保守的:它开始于一个定义良好的起点。我们最重要和最受保护的基因在早期复制,而一些不太重要的基因则在晚些时候才被复制。通常情况下,在后期复制的基因组区域中,突变率在三倍以上。

  本文第一作者、俄罗斯科学院的Vladimir Seplyarskiy解释说:“我们很惊讶地观察到,在APOBEC癌症中,突变率均匀分布在所有区域。当APOBEC参与进来时,突变发生在复制的早期,并影响重要的基因。因此,这些突变的倾向,要比其他类型的突变更有害。我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但APOBEC似乎充当受影响的细胞中的复制机制的一个默认标志,为投机取巧的突变原大开方便之门。事实上,早期复制的基因区域不应该在一个单链状态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以便于APOBEC行动。这意味着,甚至在APOBEC出现之前,就有什么事情出了错。”科学家们将继续他们的研究,更好地了解“肿瘤细胞如何从健康细胞差异性地复制它们的DNA”。

相关文章

突破国外封锁!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开始量产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将核磁共振仪器......

川大团队揭示神经元进化缺失的一环,填补神经元空白

1997年,从高中考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来,26年间陈强始终在和生命科学打交道。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他来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做了6年的博士后研究。2013年,陈强回国加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Nature:神经退变和脑衰老过程中神经元DNA修复新机制

近期,Nature 发表了题为:ANPAS4‐NuA4ComplexCouplesSynapticActivitytoDNARepair的研究论文【1】,揭示了神经元在外部刺激下维持基因组稳......

效仿人脑节能,可用于AI的大型类脑神经网络实现

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荷兰国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CWI)科学家展示了类脑神经元如何与新颖的学习方法相结合,能够大规模训练快速节能的尖峰神经网络。潜在的应用包括可穿戴人工智......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新机制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由于其不良的临床结果和未经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OS)短(约为7个月),构成了一个难以克服的挑战。GBM在生物学和病理学上具有侵袭性浸润生长、微环境免疫抑制和广泛的新生血管形......

科学家有望开发出人类罕见的神经胶细胞瘤的新型疗法

弥漫型内因性桥脑神经胶细胞瘤(DIPG,DiffuseIntrinsicPontineGlioma)是一种致命性的小儿脑瘤,患者常常会在诊断后的一年内死亡,由于肿瘤的位置,进行手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化疗......

科学家阐明摄食全过程的序列性神经调控机制

自然环境变幻莫测。自然界中的动物即使在摄食过程中也需要时刻关注环境中的各种线索,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发现危险,另一方面利于获取更多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细致分析动物多种自发行为的手段,科学家主要利用摄食......

刘明院士团队:自旋神经形态器件研究新进展

生物启发脉冲神经网络架构有望通过模拟人脑的高算力、高并行度、低功耗等特性,解决冯·诺依曼架构存储墙和能效瓶颈等问题。然而,面向构建脉冲神经网络的神经形态硬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传统CMOS的神经......

新材料实现视神经最长距离再生

记者27日从首都医科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李晓光团队在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团队指导下,联合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利用生物活性材料(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壳聚糖)促进成年大鼠完全离断的视神经长距离再生,并恢复......

Nature:重大发现!揭示一种修复神经元DNA损伤的新策略

 “不使用它就会失去它”,这句格言被广泛地应用于从我们的肌肉到我们的头脑的一切,特别是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然而,当涉及到大脑时,这种使用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虽然使用脑细胞可能确实有助于在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