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6 15:13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家1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1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心肌细胞坏死新机制,炎症细胞造成神经修复障碍的新发现,以及天然免疫综述文章等。

  首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组发现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RIP3) 通过活化钙/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II (CaMKII)参与心脏缺血和氧化应激引起的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调节过程。

  心肌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在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损伤和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脏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30多年的研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心肌细胞的凋亡过程,而对心肌细胞坏死的调节机制知之甚少。肖瑞平研究组发现RIP3缺失能够预防缺血和氧化应激引起的心肌细胞的程序性坏死,而过表达RIP3则足以引起心肌细胞的坏死。与已知多种细胞的程序性坏死机制不同,RIP3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不需要RIP1和MLKL参与,而是通过激活CaMKII,进而造成心肌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以及后续的恶性心脏重构和心力衰竭。RIP3通过直接磷酸化和活性氧依赖的间接氧化,引起CaMKII的活化的。RIP3-CaMKII信号通路还同时参与心肌细胞的凋亡和炎症过程。

  这一研究工作不仅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程序性细胞坏死机制,即由RIP3-CaMKII通路介导的、不依赖于经典的RIP1-RIP3-MLKL通路的程序性坏死,而且发现CaMKII是一种新的RIP3激酶底物。该研究成果拓展了人们对程序性细胞坏死调节机制的基本认识,同时为重大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缺血和缺氧损伤、恶性重构和心力衰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新途径。

  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施福东、刘强神经免疫团队最近报道了以自然杀伤细胞为代表的炎症细胞可在脑内持续存在,在依赖神经干细胞而存在的同时损伤神经干细胞,造成神经修复障碍。

  在多发性硬化缓解期病人的尸检脑组织中发现,以自然杀伤细胞为代表的炎症细胞可在脑内持续存在。这些细胞大多与位于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相临近。这一临床发现与动物多发性硬化模型即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中的结果相一致。研究组进一步研究发现,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可通过细胞间膜转运(trans-presentation)的方式输送关键因子如可溶性白介素15至免疫细胞,以维持其活性并影响其功能。然而依赖神经干细胞而存在的免疫细胞反过来损伤了神经干细胞,最终造成神经修复障碍。

  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在器官内炎症反应减退后,浸润的炎症细胞要么原位死亡,要么变成免疫记忆细胞离开器官进入体循环。然而,这项研究揭示炎性细胞在脑损伤后特定环境下可接受脑内信号而长期存在。这一发现修饰并推进了器官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理论。施福东课题组基于他们早期关于浸润淋巴细胞和脑内特有细胞的交互作用的研究2-4, 于2011年在Nature Review Immunology上提出假说“器官特异性细胞通过修饰浸润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产生器官特异性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反应在脑,肝脏,肠系膜淋巴组织,关节等部位具有不同的特性”5。这一假说继而引发了一系列出色的研究6-10,施福东课题组发现在脑内急性炎症和免疫反应之后,神经干细胞支持了炎症细胞的持续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器官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假说。该团队目前正在研究决定浸润炎症细胞器官特性的关键分子的基因学特征和信号通路,从而能在将来通过调控这些细胞来促进神经修复。

  此外,曹雪涛院士也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了综述文章,指出在启动对抗病原体的天然免疫应答中,PRRs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识别微生物特异元件及触发免疫应答来清除入侵微生物。然而不适当地激活PRRs可导致长期的炎症,甚至是一些自身免疫和炎性疾病。因此,PRR触发的免疫应答通过降解或易位它们自身的天然受体,及通过一些细胞内调控因子或放大器来进行调节。此外,PRRs和/或其他免疫信号通路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微调了宿主免疫防御应答的结局。

  曹雪涛院士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天然免疫受体信号自我调节和交叉调节的许多不同的机制。从天然免疫应答自身调控的角度,提出了5种调控模式,包括PRR蛋白降解、亚细胞转位、诱导性表达、募集抑制因子与辅助增强子模式;从天然免疫应答交叉调控的角度,提出了5种调控模式,包括协同效应、增强效应、阻抑效应、反馈抑制效应和反馈增强效应。并由此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11个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Nature:揭示细菌中的泛素转移酶启动抗病毒免疫反应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涉及到抵御入侵者时,细菌的运作方式与人类细胞极为相似,它们拥有开启和关闭免疫途径所需的相同核心分子机制。他们还揭示了这种共享的古老分子机......

无心插柳的课题发了Nature论文,新发现或“颠覆教科书”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袁鹏,是一个非常质朴的人。回国之前,他在美国耶鲁大学读完博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了博后的工作,提及此他说:“回国主要是家庭原因,父母不想在国外生活。而且他们年纪大了,......

又一家Nature子刊,宣布公开同行评审内容

同行评审,匿名好还是公开好?近年来,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不休。近日,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Earth&Environment用行动投票,力挺公开同行评审。从1月23日开始......

985青年教授成果入选Nature年度亮点

看到《自然》杂志将自己的工作评价为“remarkable”“highlight”,李志明的心情反倒比较平静。这与6年前他第一次发表《自然》论文时的状态截然不同。“在科研路上,我有过无数艰难的岁月,也有......

Nature子刊:吃得越饱,死得越早

我们如何才能在年老体迈时保持健康和尽可能延长寿命?现在,研究衰老的科学家们已经给出了简单的答案:少吃点儿!常言道,千金难买老来瘦。的确,经验与科学实验都告诉我们,成年期的饮食限制可以大大延长寿命,改善......

荒谬至极!高校院长将P上自己名字的Nature论文写入简历..

你见过最荒唐的学术造假是什么样子的?有人直接靠P图为自己得来一份Nature还写到了简历里....雷人的学术剽窃据知乎网友爆料,一开始收到匿名检举人发来的邮件,作者本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谭。然而,事实却让......

Nature子刊:发表生物分子凝聚体研究指南

在真核细胞中,生物大分子通过相分离组装形成功能各异的无膜细胞器(MLOs),使得细胞区域化,从而实现对各种生理活动的精细时空调控。随着相分离在生命科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系统揭示了无膜细胞......

历经2年投稿,35岁博后终获首篇Nature

近日,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周鹏以第一作者身份,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篇Nature论文。刚步入35岁的他,给自己送了一份新年大礼。这距离2021年1月投稿的日子,已过去整整2年时间。这2年中,他经历了第1......

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户实验成果在《自然》发表

2023年1月12日,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用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朱彦武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Long-Rang......

STTT:BA.5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比BA.1更强,与Delta相似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多项研究显示,新冠不只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