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9 14:38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家积极开展南海科学研究

  探索大陆岸边的边缘海形成机制,是国际前沿的地球科学基本问题。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南海盆地演变、深海沉积、微生物与碳循环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边缘海介于陆地和海洋之间,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界面。边缘海的发育,改变了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流和能流。南海作为亚洲岸外的最大边缘海,探寻其“前世今生”的生命史,是认识亚洲和太平洋海陆相互作用的捷径。

  为探寻南海的“生命史”,中国于2011年实施“南海深部计划”,对南海展开三大方面的系统研究:以海底扩张到板块俯冲的构造演化作为生命史的“骨架”,以深海沉积过程和盆地充填作为生命史的“肉”,以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作为生命史的“血”,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层面,解读南海深海盆地发育过程。

  南海深部计划实施以来,已吸引全国40多个单位、近400多位研究人员参加,各项目累计在南海执行了50多个科学考察航次,实现了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众多学科的合作,同时促进了众多先进海洋考察技术在南海的集结应用。如中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拖磁测系统、宽频带海底地震仪、深水锚系观测、海山浅钻等。

  大洋钻探是中国科学家深入解读南海的重要科学手段。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中国办公室介绍,中国科学家已在南海北部开展了大洋钻探。

相关文章

研究人员厘定南海开始俯冲消亡的时间

南海是中国的“母亲海”,控制着东亚的气候,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目前,南海正在沿着马尼拉海沟(ManilaTrench,图1)俯冲消亡。然而,学术界对于南海开始俯冲的时间仍然存在争议,时间跨度为晚渐新世至......

建立完备立体气象观测网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

在中国气象局12月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透露,我国已经为2022北京冬奥会建立了较完备的冬奥立体气象观测网。按照国际雪联和北京冬奥组委要求,京冀气......

最新发现!南海北部发现一组大规模拉张走滑断裂带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夏少红研究团队等,对南海北部继承性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张裂陆缘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Eart......

中国担任地球观测组织2020年轮值主席

地球观测组织(GEO)第十六届全会6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开幕,中国在大会上正式接任2020年地球观测组织轮值主席。开幕式上,GEO中国首席代表、中国联合主席执行代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

平台中心赴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调研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科学数据收集与管理工作开展调研。青藏所作为国内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依托野......

我国首次实现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对大气和陆地进行观测

近日,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多谱段集成红外探测器为核心器件的高分五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国家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中最有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

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台风增多

12月13日,记者从2018年汛期海洋预警报工作总结会上获悉,近年来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台风呈增多趋势。以2018年为例,有11个达强台风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活动,包括4个强台风和7个超强台风,而......

“科学”号起航维护升级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19日从青岛母港起航,赴西太平洋维护升级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汪嘉宁介绍,深海3000米实时传输潜标自2017年底布放后......

中科院南海所新型科考船开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16日在广州开工建设。中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科考船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重要的开放共享平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介绍,从中科院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