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04 10:05 原文链接: 国家实验室:“盖头”掀起一角

   2月2日,中科院迎来几位重量级的客人。

  在为期两天的国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意大利、日本和新加坡等8个国家的13名国家实验室“掌门人”,与中国几大部委、决策机构、地方政府相关人士和科学家坐在一起,就建设国家实验室事宜展开了深入研讨。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次老朋友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中国来说,它还事关一种更高层面的思考。

  时代的召唤

  国家实验室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兴起和发展于二战前后,主要是应对国家重大和紧迫的战略需求,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此类实验室以明确的国家任务为目标,通过多学科交叉集成,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面临着经济结构性调整和社会重大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科技创新、对国家科研机构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要求。

  “人们希望,科技创新在不断产出新思想、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也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拓展更大的空间。”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

  近年来,中国对科技体制进行了大力度改革,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改革举措。

  而如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已成为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记“重拳”。

  “国家实验室建设将是中国科研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型。”国际竞争的白热化和国家内生发展的需要让白春礼和他背靠的这支科技“国家队”感受到时不我待的紧迫性,他们决定迈出一步,率先探索。

  姓“全”还是姓“专”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丁洪从2008年回国工作开始,除了本职的“硬科研”外,还一直在着手一项“软课题”的研究。

  他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要搞清中国的国家实验室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目前,包括丁洪工作的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在内,中国的几个“国家实验室”主要还是按照学科领域设立的。但在丁洪看来,随着科研模式的转变,原来的思路需要作出调整。

  “我认为,现在中国最需要建设若干个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去划分,挂靠在某个研究机构下。”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的集成创新做得很好,但在核心技术方面,却不时会被竞争对手“卡住脖子”。而要想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单一研究所的积累往往不够。诸如脑科学、新能源这些领域,本身就需要多学科交叉进行研究。

  “更何况,有些科研本身就属于一种国家行为。”丁洪说,“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积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工作,只能由综合性国家实验室来做。”

  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曼哈顿计划”的催生下,阿贡、橡树岭、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一批专注于推进核武器研究的国家实验室应运而生。

  而后的几十年中,这些国家实验室逐步成为美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力量,同时也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储备起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成长为实力雄厚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中心。

  “我们的实验室是为了实现国家战略任务而设立的。”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Thomas E. Mason坦言,“在科研布局和经费配置方面,我们也会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这件事,中科院能做,也必须做”

  科技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体制机制,在围绕国家使命开展高强度、跨学科、大协作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白春礼认为,中科院已确立了“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并正在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4种类型进行分类改革。作为中国主要科研机构,中科院有必要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集成整合相关力量,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

  “建国家实验室,我觉得没有比中科院更合适的了。”丁洪说,“中科院的定位决定了它能很好地做到以国家任务为导向。”

  丁洪此言不虚。60多年来,中科院一直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前沿基础研究。其科研、政策咨询与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结构,大批优秀科研人才,全国超过80%的大科学装置设备,都有利于中科院担负起建设国家实验室的重任。

  Antonio Masiero是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他说,自己供职的这个国立研究院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国家实验室遍布全国,与周边的大学紧密联系,形成合力”。

  实际上,来自大学的合作研究者比研究院本身聘用的科学家数量还要多。“我们的国家实验室不仅自己开展研究,还采取完全开放的政策,让附近的大学参与进来,帮助它们为国家科技进步发挥作用。”Masiero说。

  以一带多,也是丁洪构想的一种模式。中科院拟建设的几个综合性国家实验室,要考虑在中国的地域分布,实验室之间要有一定竞争,同时每个实验室都要为周边的大学、地方科研机构、企业提供平台,最终将科学家的好奇心与国家需求真正融合在一起。

  “这件事,中科院能做,也必须去做。”丁洪对此充满了信心。

相关文章

訾云龙入选“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教授訾云龙。卢梦舟供图11月14日,2022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者正式发布。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副教授訾云......

总经费23亿!四川省面向国内外发布300项技术需求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要求,以及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厅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面向全省广泛征求各......

党的二十大代表热议科技创新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

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国力量”

这几天,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代表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

十年,科技创新“代表作”奏响时代强音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0月16日上......

胡伟武:像养孩子一样,自主研发中国人的CPU

他将做CPU比喻成养孩子,“比如说,有的产品像养猪一样,一年就能出栏。有些产品像养牛,养三年就能下地干活。但有些产品像养孩子,得养个三十年,才有出息。这就是养孩子的耐性,做CPU就像养孩子一样。”胡伟......

共1044个项目深圳2022年度基础研究项目拟资助项目的公示

10月13日,深圳市科创委对2022年度基础研究专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拟资助项目进行了公示,线粒体靶向的光活化铱配合物前药用于乳腺癌治疗研究、用于海洋赤潮早期预警的原位电化学检测机理研究、......

朱有勇: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科技创新

今天(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开始前,首场“党代表通道”开启。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我住在蒿枝坝村,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

三部门: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税前扣除力度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赵建华)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学技术部近日发布公告,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税前扣除力度。三部门明确:高新技术企业在2022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置的设......

教育部:过去十年高校获一半以上国家科技三大奖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