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8 10:45 原文链接: 中科院微生物所:物美价廉的微青1号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尽管牧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确实迷人,但青草的供给却并不能满足我国畜牧业的喂养需求。

  “牛羊过冬良饲”

  “牧区的牛羊一过冬掉膘掉得很厉害。”青海省科技厅厅长解源在中科院微生物所调研时说,“希望微生物所能充分发挥在微生物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促进青海经济尤其是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每年5月到10月份之间,草原上的羊能长到120斤,过了一个冬天后,掉三四十斤,等到来年水草茂盛时,才能恢复体重。

  “因为羊必须到一定重量才能卖出好价钱,长了掉、掉了长的喂养方式明显存在资源浪费。”解源一直想寻找一个技术来解决该问题。

  陶勇,2010年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引进回国,从事工业微生物研究,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微生物研究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副主任。

  “要解决冬季不掉膘,就得解决饲草问题。这个事情我们得做,既不是科技前沿,也没有带来很大的个人收益,但关系着牧区农民的生计。”陶勇在走访青海的草场时发现,当地人都是把草打碎以后压在青草窖里进行青贮发酵,效果不稳定,杂菌丛生。“当地一直想做青贮,也买过一些日本、美国的菌剂,平均下来大概一吨草需要一百多块钱。”

  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75%的青绿饲料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抑制各种杂菌的繁殖,而得到的一种粗饲料。青贮饲料气味酸香、柔软多汁、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利于长期保存,是家畜优良饲料来源。青贮饲料能改善冬春季青饲料供应不足、保存青饲料的口感和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使青饲料长期保存不变质、饲喂牲畜更安全放心、改善动物食不长肉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养殖农户的养殖效益。

  “为饲草质量上保险”

  微生物所组织了一支队伍:做工业微生物的陶勇研究员、做乳酸菌的钟瑾研究员、菌种保藏中心主任周宇光研究员、做酶制剂的董志扬研究员进行项目攻关。在微生物所承担的“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微生物检测与资源应用服务平台”项目的支持下,青贮饲料复合菌剂的研发开展起来。

  “我们首先要找到好菌,把它发酵出来进行筛选分离。”研发团队收到青海寄过来的青贮的草料——主要是燕麦草,一方面随即从中分离筛选“土著”菌株;另一方面,利用本所微生物的资源优势,在实验室开展了模拟青贮试验。

  在了解青贮过程中微生物菌群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菌株发酵特性及在青贮发酵不同阶段对不同菌株代谢产物的需求,团队成员筛选了包括土著菌及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乳酸菌等菌株近千株,找到了生长快、产乳酸多,在短时间能把pH值降下来,且在厌氧情况下能抑制其他杂菌生长的优良菌株。此后,团队又开展了菌株发酵工艺及菌剂制备工艺的研发及优化,极大降低了菌剂的生产成本。

  “等我们觉得有些把握时,就开始和草场合作。”钟瑾等人开始在北京和青海之间奔波。

  经过反复的验证和实验室检测,陶勇等人发现了一个含有青海当地菌种的配方效果最好。

  “实际上是好几个菌组合的,我们叫它微青1号,意思是微生物所青贮1号菌剂。”功夫不负有心人,钟瑾等人的成果在青海的海南州、海北州等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及推广。而青贮饲料复合菌剂研发团队自2010年以来,已针对青海、西藏、宁夏、内蒙古等地不同的草料特征分离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的优良菌剂,并开展青贮实验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青贮效果。

  “真正管用的菌剂并不是高大上的。虽然这是好几十年前的技术了,但我们国家没有专门的队伍来研究,又确实有市场需求。”钟瑾表示,国外的菌剂适应环境的能力其实不如本地菌剂。“我们也希望把它变成产业,为中国生产高质量的青贮菌剂。”

  青贮饲料复合菌剂研发团队认为自己卖的是“保险”,可保证饲草的质量,“没有优质的青贮,牛羊冬季就没有吃的。一吨草用十块钱的菌剂,产生的价值都给牧民。”陶勇他们走访了十几个贫困点,了解到需求,下一步思考的就是怎么推广。

  该成果也引起了蒙古国科学院的重视。2014年,受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委托,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和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带领蒙古国科学院访问团来微生物所访问“青贮饲料复合菌剂”研发团队。双方充分讨论了在蒙古国开展青贮饲料研究工作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合作开展研究的初步思路,达成了青贮饲料菌剂合作研发意向。

  2015年,青贮饲料复合菌剂研究团队在全国二十几个地方开展了示范工作。由于一吨干草能做出三吨青贮饲料,牛羊适口性好,营养也不错,很多草场纷纷表示想开展青贮业务。

  “青贮饲料复合菌剂技术标准的建立及饲料青贮的示范推广,对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陶勇表示,“同时我们希望和有诚信的大企业合作,我们提供菌剂配方,让牛羊吃上物美价廉的青贮饲料。”

相关文章

开发出非标记液滴单细胞微生物生长表型筛选技术

微生物生长表型筛选是工业育种、酶定向进化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面临的限速步骤。精准的单细胞精度生长表型测量是突破上述瓶颈的关键。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开发了低成本、非标记的微型......

科学家揭示奶牛瘤胃微生物降解柑橘提取物规律

北京农学院动物营养与畜产品开发创新团队揭示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对柑橘提取物的短期定植规律,探索了柑橘提取物在瘤胃内的降解机制。近日,相关研究以《柑橘皮在瘤胃发酵过程中定植菌群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题,发表在微......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

揭示糖浆在微生物修复Cr(VI)污染地下水中的电子传递机制

地下水中的铬(Cr(VI))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巨大危害。微生物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Cr(VI)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糖浆作为制糖业的副产品,因其成本低和生效快,目前成为了主流生物修复碳源之一。但糖浆成分......

剖腹产不会让婴儿错过来自母亲的必要微生物

英国和荷兰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即便是剖腹产婴儿也不会错过必要的微生物,虽然剖腹产婴儿在出生时吸收的母亲肠道微生物确实较少,但母亲能够通过母乳喂养等补偿途径将微生物转移给婴儿。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宿主......

长期施肥驱动黑土微生物介导土壤磷循环方面取得进展

在集约化耕作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是快速补充土壤养分的重要途径。不同培肥管理形成各自土壤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种群。在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继续推进化肥减量化、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构建......

新技术让微生物与化肥不再“水火不容”

化肥盐度指数高,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难以在高盐环境中生存,这是常识。如今,一种新技术正破解“化肥与微生物难以兼容”这一难题。2月11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为组长,由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张强研究员、北京农......

未来我们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

发酵蛋白中的蛋白含量高达40%—80%,含有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等,且不含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加友好。李德茂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

植物微生物互作对森林磷限制的缓解机制揭晓

近日,《新植物学家》发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刘玲莉团队的最新研究,他们发现热带森林中植物受到的磷限制通常高于温带森林,但物种之间和站点内差异很大。分布于不同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磷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