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1 13:54 原文链接: 时评:少羡慕一鸣惊人多反思科研导向

   近日,名不见经传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副教授团队因发明一种适合在人类细胞中基因组编辑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令中国生物学界沸腾了。关于此项发明的文章已被世界顶级刊物《自然生物技术》接收。很多人惊讶于韩春雨团队在条件有限、经费匮乏及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然而,这并非偶然。韩春雨副教授博士毕业后坚守自己一亩三分田,13年磨一剑足以令人钦佩。在为韩春雨团队默默潜心搞科研点赞的同时,当前科研课题的申报及评价机制更值得我们反思。

  科研评价作为科学研究管理措施之一,在推动高校科研创新中具有关键导向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科研申请与评价现状堪忧:一方面,同行专家评价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黑幕不时被曝光。另一方面,定量评价屡屡被指责为制造学术泡沫的罪魁祸首。科研评价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是我国高校科研创新面临的新形势,也是高校创一流学科的题中之义。“质量”应该是科研评价的永恒主题。

  科研“数量”与“质量”之间并非是一对矛盾体,定量评价理应具有质量属性。当前,由于定量评价管理在科研管理中能简便地测量科研人员论文、专著及专利等成果,因此往往被高校的科研及人事管理实践采用。但现实中,很多定量科研评价往往偏离质量导向,大部分高校普遍依据论文发表数量、被引用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等标准决定科研人员经费、职位和职称晋升机会。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科研评价手段急需改进的是对科研质量的重视,使同行评价与量化评价尽可能避免与科研质量相背离。对此,不妨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形成同行专家评价与定量评价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通过将同行专家对代表作认知评价结果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制约专家的“人为”评价,形成制衡机制。

  同时,高校应减少科研考核频率、延长考核周期,尽可能降低定量评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科研人员潜心学术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工作虽然难以在“闲逸的兴趣”驱动下探索科学乐趣,但定量评价只能加剧科研人员对成果“短、平、快”追逐的浮躁。此外,急需建立以“质量”代替“数量”的评价机制。在质量观导向的科研评价下,才能让低水平的重复科研失去生存的空间。个性化评价制度也应进一步完善,给予个性化科研人才一定的生存空间。韩春雨副教授因其特立独行才成就其在科研上的卓越,因此,对特定科研人员应有针对性的科研评价机制,为其创造适合个性成长的科研环境。

  韩春雨团队对科研的执着与坚守值得我们点赞与学习,在当前科研数量评价机制下,其由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背后的辛苦也值得我们反思,当前高校评价管理导向是否以质量为前提,同行评价、定量评价如何结合才能凸显质量导向,科研评价如何为个性化人才创造适合其生长的科研环境,这些都是每个高校必须深思的现实问题。(作者系天津教科院副研究员)

  网友观点

  @学术状态帝: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一帮手里拿着几千万经费的科学界大佬,还在为Cas9技术专利问题打得不可开交。而韩春雨,在连博士点都没有的高校实验室里,用飞鸽牌离心机,开发了基因编辑的下一代技术。

  @Prometheus:处事不惊,沉着应对,任何棘手的事情都能轻松而解,这不光是专业上的无敌,更是心灵上的披靡。现在缺的就是韩春雨这种精神。

  @某:中国从来不缺聪明的科学家,缺的是能够持续支持科学研究的政策,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值得称赞的是近年来政策有所改观,但还远远不够。支持科学研究不应有短视功利思维,谁能想到当初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会对后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只要上下一心,重大成果就会持续涌现。

  @周效华:一直以来,微生物、生态领域作为小众研究领域常常不被重视,三四线高校生物学研究也常被忽略,希望通过这次韩春雨的工作,更加重视这些研究领域和高校。

相关文章

老教授忧愁,年轻人吐槽:如今评价体系怎么了

 在近日揭晓的2020未来科学大奖中,96岁的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是“生命科学奖”获得者之一。王振义在接受电话连线时,他表达最多的不是获奖的喜悦,而是对我国年轻人才成长的忧虑。“我......

科学家强调:基因组编辑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

 科技日报讯(记者刘霞)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日前报道,一个由多国科研机构组成的国际委员会3日发表报告称,可遗传人类基因组编辑(HHGE)当前还达不到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人类的相关标准,各国在......

PCR检测遇到外源片段序列未知怎么办?新方法来了!

基因组编辑技术为动植物遗传改良提供了革命性的遗传操作工具。但在基因组编辑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外源载体导入生物体细胞内,在基因组编辑完成后,再筛选出不含外源成分的个体。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

遗传发育所等联合研究建立植物基因组引导编辑技术体系

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定向修饰植物基因组,从而大大加速植物育种的进程,是实现作物精准育种的重要技术突破。然而,作物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是由基因组中的单个或少数核苷酸的改变或突变造成的。基于CRISPR/Ca......

先进科学:基因编辑如何摆脱“脱靶”困扰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多种不同的基因组编辑方法,以CRISPR/Cas9系统最为便捷、高效,应用也最广泛。但CRISPR技术存在的脱靶效应依旧是影响其能否广泛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基因组编辑调控植物内源基因翻译效率的实验流程

上游开放阅读框uORF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基因的5’非翻译区,通常能够抑制下游主开放阅读框pORF的翻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率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uORF进行编辑,......

基因组编辑调控植物内源基因翻译效率的实验流程公布

上游开放阅读框uORF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基因的5’非翻译区,通常能够抑制下游主开放阅读框pORF的翻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率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uORF进行编辑,......

STEME技术体系助力作物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方法研究

遗传与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如辐射诱变、EMS诱变)产生全基因组的随机突变已经成为农作物育种的常规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农艺性状突变体的筛选较为费时、费力。定向进化(Directed......

临床多重耐药菌基因组编辑研究取得进展

直接在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中进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是解析耐药机制以及开发抗耐药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缺乏能在临床耐药菌中直接进行高效基因编辑的工具,目前耐药机制仍主要是采用组学分析加在模式菌中......

中国成为基因组编辑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了么?

对很多人来说,CRISPR+中国等同于生物物理学家贺建奎(HeJiankui)。贺建奎去年臭名昭着地利用基因组编辑改变了将成为双胞胎女孩的两个人类胚胎的DNA。在他宣布这一消息之前,他在中国的C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