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2 18:22 原文链接: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有了“导航仪”

  9月8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研究组、黄学辉研究组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杨仕华研究组取得的一项成果,题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全基因组解析”,揭示了杂交稻杂种优势的基因组结构特征。这是我国在水稻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这项研究通过对1495份杂交稻品种“家族”的收集,对其中17个有代表性的遗传“家庭”群体共一万多个“后代”,进行基因组分析和田间产量性状考察,采用大样本、大数据,综合利用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及计算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鉴定出了控制水稻杂种优势的十几个主要基因位点,一次就定位了400多个基因位点“族群”。

   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水稻中杂种优势的表现正是由这些基因位点所决定。在杂交配组中,这些成群的基因位点又产生了全新的基因型组合,在杂交一代中高效地实现了对水稻花期、株型、产量等各要素的理想搭配,如同在出行时配备了“导航仪”。此项研究成果阐明了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对推动杂交稻和常规稻的精准分子设计育种实践有重大意义。

   利用这项研究成果,科研人员有望进一步优化水稻品种的杂交改良,选育出更加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水稻种质资源。“现在每一代杂交育种需要八年时间,而运用这项成果的基因组技术,仅需3—5年育成”,韩斌说。

相关文章

王克剑:我的愿望是让杂交稻的制种变得更加简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楼里的这句标语,默默影响着一位在此从事水稻育种技术研究的年轻人,他叫王克剑。1983年出生的王克剑已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

王克剑:让杂交稻优良基因代代相传

“最近,我们团队正在整理刚从海南南繁基地收回来的杂交稻种,准备这几天播种下去,以查看无融合生殖水稻的综合性状。实验人员会对稻种进行实验室育苗监测,跟踪其生长情况……”刚见到记者,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

科学家发现杂交稻稳产高产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熊国胜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杂交稻实现“绿色革命”的伴侣基因,这一基因决定了杂交稻稳产高产的性......

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突破杂交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把杂交水稻的种子“印刷”在纸上,再平铺到田地里,机插杂交水稻育秧就基本完成了,种子用量少而且产量高……记者近日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邹应斌教授团队研发的“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取得重......

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在河北永年再创世界纪录

记者10月29日从河北省科技厅获悉,当天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203.36公斤,再次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提前实现了......

中科院院士刘耀光:解码杂交稻育出紫晶米

去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教授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培养的第12位院士。刘耀光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当选院士更是对自己的鞭策,要继续......

院士团队揭示控制水稻杂种不育的自私基因系统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该研究有望解决水稻杂......

杂交水稻借力转基因技术有望实现机械化制种

23日,记者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与湖南桃花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三方合作,将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与雌性不育恢复系制种模式相结合,找到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新技术路径。这意味......

袁隆平:三年内让海水杂交稻亩产突破300公斤

“海水杂交稻的研发刚刚起步。我们计划通过三年时间,获得可抗海水浓度0.8%—1%、亩产产量达300公斤的海水杂交稻品种。”20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的首届国际海水稻学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科......

袁隆平:杂交稻与转基因无关

“杂交稻与转基因完全无关,我们是采用常规技术、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水稻产量。”24日,针对有媒体关于“杂交稻是否为转基因水稻”的疑问,“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回应称。自上世纪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