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7 17:21 原文链接: 肿瘤药物“纳米时代”来临,改善肿瘤患者生存状况

  纳米药物是粒径在1-100nm的药物或药物载体的总称。众所周知,肿瘤具有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由于肿瘤细胞新生内皮细胞不连续性,粒径小于200nm的粒子可以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大量研究表明,将化疗药物(紫杉醇、喜树碱等)包载于纳米载体中可5-10倍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这种基于纳米药物粒径及EPR效应的靶向称为被动靶向。

  11月11日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Reviews Cancer》在线发表文章,聚焦当下肿瘤治疗领域研究正热的纳米药物。该文章不仅对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而且深入分析了其研究以及临床实验中存在的难题。

  纳米药物是粒径在1-100nm的药物或药物载体的总称。众所周知,肿瘤具有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由于肿瘤细胞新生内皮细胞不连续性,粒径小于200nm的粒子可以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大量研究表明,将化疗药物(紫杉醇、喜树碱等)包载于纳米载体中可5-10倍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这种基于纳米药物粒径及EPR效应的靶向称为被动靶向。

  当然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优势不局限于它的粒径,在纳米粒表面偶联肿瘤特异性亲和配体,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被称为主动靶向。靶向性的配基可以是小分子、抗体、核酸、肽段、多糖等。

  纳米药物的制剂材料主要是一些脂质体,聚合物胶束以及一些新型的磁性纳米材料。文中介绍纳米药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毒性;(2)靶向递送药物到组织或细胞;(3)增加药物体内外的稳定性;(4)实现药物的缓控释放;(5)可应用于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6)联合药物递送,克服耐药性等。

  随着基因治疗等领域的发展,纳米粒不再局限于作为传统化疗药物的载体,成为了基因药物非病毒载体的代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因治疗的安全性。纳米载体在新型抗癌药物递送过程中彰显了巨大潜力,包括分子靶向制剂、反义核苷酸,小干扰RNA(siRNA),信使RNA和DNA寡核苷酸抑制剂等。同时,它在肿瘤热疗以及免疫疗法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各种各样的纳米药物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越来越多可喜的实验成果,它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纳米药物的药效受材料种类及其物理特性(粒径大小、形状、表面电荷、弹性等)、靶向配体种类、密度影响。当一个纳米药物进入人体的生物循环系统,人体中的各种蛋白立刻会吸附到它的表面,改变它的电荷特性和粒子的稳定性。例如,调理素“绑定“到纳米粒上,可以触发单核吞噬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功能,使药物”隐身“失活。同时药物表面的靶向配体也可能会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变性,从而失去定位功能。另外,EPR效应就像现在颇有争议的肿瘤基因靶向药,是具有个体差异与特性的,这些都是科学家们需要攻克的难题。

  文章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纳米药物可以从抗体研究中得到很多新的启发与策略。例如,高亲和力的抗体在靶向治疗中的效果没有争对同样抗原的低亲和力抗体治疗效果好,这是因为高亲和力的抗体虽然与目标结合更紧密,但是这样就阻止了它的组织渗透,而低亲和力的抗体则在组织中渗透得更深。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纳米药物。

  最后作者列出了纳米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几大挑战:(1)可控和可再生的纳米粒合成方法的研究;(2)完备的临床评价和监测系统的建立;(3)实行良好的生产管理规范(GMP),实现基础研究到临床产品的过渡,以及随后的商业化生产。

  虽然当下很多肿瘤治疗纳米药物都处于临床实验阶段,距离它真正的成熟仍有一段路要走,但是这是和以往所有科技进步的技术和产品一样所必经的考验。

相关文章

少见、罕见驱动基因靶向药物研发取得新进展

成功识别少见靶点为肺癌患者等带来了希望。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15日表示,精准识别肺癌患者的驱动基因,尤其是那些少见的靶向基因,是治疗的关键。周彩存教授表示:“尽管这些基因的发生率低......

肿瘤治疗新突破!复旦团队发现全新免疫检查点

4月12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员许杰课题组发现CD3的首个配体CD3L1(或ITPRIPL1),揭示了CD3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与睾丸免疫豁免中的关键作用,表明CD3L1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靶点,有......

研究首次揭示骨髓增殖性肿瘤新的致病因素

4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小彤,教授程涛、肖志坚,主任医师张磊等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GADD45g基因沉默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新......

湘雅三医院新疗法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新选择

4月3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海扶中心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聚焦超声消融技术(FUAS)治疗一例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这一创新性疗法成功实施为复发和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薛敏教授术......

56分钟!医生将患者肾脏分离切除肿瘤后再回植体内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4月7日透露,该院泌尿外科牵头,血管外科、器官移植中心、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协作,完成一台“腹腔镜肾部分切除+肾动脉瘤切除+大隐静脉移植肾血管重建+自体肾移植术”。患者于当日康复出院......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超声介导肿瘤治疗新策略

癌症免疫疗法提高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但实体瘤对免疫疗法的反应相当有限。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闫军副教授团队联合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康君副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用于实现肿瘤的声动力/化学动力/......

我国学者在肿瘤骨转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迁移体介导的肿瘤-TAOC偶联相互作用和HC&HP@TNL解耦杀伤治疗的行为靶向策略模式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72414、82322043)等资助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超声介导肿瘤治疗新策略

癌症免疫疗法提高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但实体瘤对免疫疗法的反应相当有限。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闫军副教授团队联合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康君副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用于实现肿瘤的声动力/化学动力/......

广东省肿瘤介入诊治联合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

4月3日,广东省肿瘤介入诊治联合重点实验室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滕皋军受聘成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首席科学家、介入医学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安明出席活动。揭牌现场。受访者供......

揭示肝癌转移与耐药之谜,他和团队攻坚20年

【编者按】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编号:22DZ2304300)下,澎湃新闻联合《世界科学》对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奖励的成果进行科普化报道。本篇报道围绕2022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