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03 10:35 原文链接: 樊春海:实现生物检测的一个“小目标”

   如何快速、准确开展各类遗传性疾病、传染病、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早期检测,是千万百姓心中的愿望。日前,一项生物检测研究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研究发展了若干早期生物检测技术,对于环境和传染性疾病的监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这便是来自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团队的“生物分子界面作用过程的机制、调控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该研究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的“动态”生物传感检测新策略,通过构建一系列基于界面调控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若干与重大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生物分析检测。

  被“生物传感”吸引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食品营养、环境监测、国防工业及人类卫生保健等诸多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应用潜力。很多国家把生物传感研究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

  樊春海回忆,他在2000年时偶然阅读到国际权威杂志《先进材料》关于艾伦·黑格教授的一个专题报道。黑格在2000年因为导电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该报道称,黑格在获奖后希望做一些以往不敢做的事,比如生物学,还特别提到生物传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使樊春海受到极大的鼓舞,鼓足勇气向黑格教授申请博士后并获得认可。

  2001年8月,樊春海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高分子与有机固体研究所,在黑格教授指导下开展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工作。

  黑格实验室的研究,使樊春海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研究者进入到了学科的前沿。在黑格的指导下,樊春海陆续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工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和《美国化学会志》等杂志上发表。其中,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的E-DNA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引入纳米技术

  2003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樊春海对纳米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UCSB联合美国的几所大学成立了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推进纳米科学的研究,他也成为这个研究院最早的一批博士后之一。

  “纳米科学顾名思义是在纳米尺度上开展研究,这是一个典型的综合交叉研究领域。”樊春海介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用纳米技术开展生物学研究方面非常有特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因此,樊春海被纳入中科院“百人计划”并于2004年加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之后,樊春海很快就在所内建立了生物传感与分子机器课题组,将纳米思维引入到生物检测中,希望通过纳米技术来提升生物检测的性能。

  DNA纳米技术是利用DNA分子自组装和识别能力,将其作为一种纳米材料实现精确的纳米构筑。研究中,樊春海团队通过对界面的功能设计与调控,显著提高了生物传感过程中的生物分子识别能力。他们还系统研究了生物分子在宏观及纳米尺度上与无机材料界面的相互作用,深化了对传感界面上生物分子吸附、组装和识别等过程中物理化学机理的理解;通过界面共组装精确调控了蛋白质、DNA等生物分子及细胞在宏观和纳米界面上的吸附和可控耦联,从而显著提高了生物传感过程中生物分子的识别效率,并建立了生物传感识别与生物检测性能之间的关联。

  “我们希望在纳米的世界,通过一些先进的物理手段,实现如DNA等生物分子,按我们的意愿堆积、编织起来,构成纳米的器件。”樊春海表示,“这可能会引领未来新的纳米技术。”

  更广泛的交叉研究

  在樊春海看来,这项研究属于“生物分析化学”与“界面物理化学”交叉的基础研究。“两相交界的表界面是物质、能量交换和信号转化的场所”。他表示,“交叉”这个词贯穿于自己整个科学研究历程。

  樊春海告诉记者,他的团队不仅有机会接触到同步辐射这样先进的表征手段,更有机会组建融合物理、化学和生物于一体的多学科研究团队。

  据悉,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多个课题组联合组建了物理生物学研究室,并建设了先进、完备的实验平台。团队成员李迪研究员表示:这种独特的研究氛围不仅使生物传感研究能够快速推进,而且能够拓宽更多前沿的研究方向。

  而这一切,让樊春海在生物传感方面的研究越走越顺。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表示,樊春海团队近年来更是将体外检测的生物传感探针应用到细胞里面,拓展了细胞成像新技术。

相关文章

纳米技术的重大飞跃,这种神奇材料再登Nature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消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发现他们能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他们从高......

世界首创技术为纳米金属材料拍出3D照片

12月1日,《科学》杂志刊登了重庆大学科学家的重要成果: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黄晓旭及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透射电镜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对纳米金属塑性变形的研究,并发现纳......

药物纳米技术

药物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尺度(尺寸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材料和技术来设计、制备和传递药物的方法。纳米技术在药物研发和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因为它可以显著改善药物的性能,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

生物传感及光谱成像(下):光谱质谱联合与原位实时

    2023年7月16日,第22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暨2023年光谱年会召开的第二天,在生物传感及光谱成像专场的下午半场,专家们继续带来荧光纳米探针,光声......

生物传感及光谱成像(上):深究机理单分子检测成趋势

    2023年7月16日,第22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暨2023年光谱年会召开的第二天,在生物传感及光谱成像专场的上午半场,专家们带来单分子检测、生物酶传感......

芯片上“长”出原子级薄晶体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跨学科团队开发出一种低温生长工艺,可直接在硅芯片上有效且高效地“生长”二维(2D)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材料层,以实现更密集的集成。这项技术可能会让芯片密度更高、功能更强大。相......

2050年的办公场所会是什么样?

近年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冠疫情见证了远程和混合式工作的风靡,一些员工如今可直接远程办公,并参加线上虚拟会议。英国、新西兰、冰岛等国家试行了“四天工作制”。全球范围内的现代企业正在努力为......

空间站与“卡脖子”,中国在警醒中争取“逆袭”

9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举世瞩目。中国航天员身后的“太空之家”里,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矮秆水稻也在奋力生长。自1987年中国首次将农作物种子送上天迄今的......

浅谈纳米科技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孵化

纳米技术是我国为数不多能与发达国家并跑且部分领跑的科技领域。中国纳米文献的领域加权引用影响(FWCI)从2000年的1.3提升至2019年的1.9,实现超越美国。同时,2000~2019年,我国纳米科......

2021传感器大会分场|健康医疗与传感技术专场成功举办!

11月1日,“2021年世界传感器大会分场活动-健康医疗与传感技术专场”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产、研、学、企各界翘楚齐聚,聚焦大健康传感产业与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分享。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