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0 16:44 原文链接: Science:测序需警惕!你可能检测到了“假突变”

  你可能检测到了一个“假突变”!2月17日,科学家们在Science上表示,在DNA样本中检测到的的一些序列突变实际上可能是样本处理过程中遭受损伤所造成,诱导损伤引发的突变占据了大多数的低频及中频突变。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被广泛使用的测序数据集中也存在着DNA损伤的印迹,包括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集(1000 Genomes Project )和Atlas癌症基因计划数据集(The Cancer Genome Atlas)。这些损伤直接混淆了数据集中体细胞突变的鉴定。

  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是科学的发展模式。针对这种现象,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出了专门用于评估损伤程度的算法,并建议在样品制备过程中使用DNA修复酶,或许这种方法可以纠正“假突变”的问题。

  DNA样本制备引发突变

  众所周知,从古老标本或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样本很容易造成破碎和引发化学修饰,这会导致DNA发生突变。最近的证据表明,事实上任何DNA样本都可能存在人工诱变损伤的风险,例如,已知DNA超声降解法能诱导氧化损伤,引发突变。

  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出了一个算法,能够计算出DNA测序样本中的损伤程度。该算法的依据是超声波降解法过程中氧化损伤将鸟嘌呤(G)突变为8 -羟基鸟嘌呤。在序列读取时8 -羟基鸟嘌呤与胸腺嘧啶(T)十分相似,因此比较两条互补链的序列时,若存在错配,鸟嘌呤(G)的突变就可以被检测到:一条链读取出胸腺嘧啶(T),但互补链中配对的是胞嘧啶(C),这就说明在自然情况下发生了鸟嘌呤(G)到胸腺嘧啶(T)的突变。因此,这种算法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测序的read来揭示胸腺嘧啶(T)错配程度来确定DNA损伤的量。

  当应用于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集和Atlas癌症基因组数据集时,该算法确定了41%的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集存在不同得分的诱导损伤,71%的Atlas癌症基因组数据集表现出广泛的诱导损伤。

  作者认为,这种算法得出来的评分有助于为识别潜在低频突变设置严格的门槛。

  如何解决后发的突变?

  根据算法得出的结果,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损伤比人们预期的更为普遍,这种错误可能会混淆真正低频突变的鉴定。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样本制备过程中,将DNA修复酶加入到DNA样本中,这样一来氧化损伤就会被固定,也就可以在测序之前纠正损伤。

  不过,对于这种解决方法,其他专家发出了异样的声音。

  未参与该研究的分子肿瘤学专家、来自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的Marc Ladanyi 表示,这篇论文提供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案,即利用酶来修复DNA。但问题就是,研究人员提供的酶正是自己所在公司开发的产品,这就存在一个内在的冲突。

  对于这点,本文作者表示,虽然团队利用了自己开发的酶来修复DNA损伤样本,但他们不主张将这种酶用于所有的DNA制备过程中。

  本文另一位作者表示,他们虽然在销售这种试剂,但不会做任何冠冕堂皇的言论,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评估。

  要重视“假突变”,让癌症研究更准确

  由于这种突变只发生在样品中,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还存在疑问。分子肿瘤学专家Ladanyi 表示,在癌症生物学中,识别亚克隆突变已与检测血浆循环肿瘤DNA突变一样日益受到重视。尽管它们在细胞中的比例非常小,但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如此低的等位基因频率,这种突变是一个担忧。Science上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要加以防范这些突变!

  体细胞突变能够产生异质性基因组,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癌症通常与体细胞突变有关,DNA测序的发展表明细胞特异性突变影响着许多表型和病理。未参与该研究的专家,斯坦福大学的Stephen Montgomery评论道,这项研究表明了如何区分体细胞突变和样本制备过程引发的突变,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假阳性的概率,对癌症基因组研究而言十分有意义。

相关文章

Nature子刊:武汉大学团队开发基于水凝胶的分子张力荧光显微镜

细胞外基质(ECM)刚性是影响多种生物过程的重要机械线索。然而,对刚性传感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受到当前细胞力测量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和力灵敏度的限制。2023年10月5日,武汉大学刘郑团队在NatureMet......

Nature:外源核酸诱导的原核生物短Ago蛋白系统发挥功能的分子机理

RNA介导的转录后基因调控在生命个体抵御外源入侵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Argonaute(Ago)蛋白是存在于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中的一种蛋白。它为非编码小RNA提供锚位点,达到降解靶基因或者抑制翻译......

纳米孔测序和DNA“条形码”相结合一次检测数十种生物标志物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与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合作研制出一种新方法,可同时分析数十种不同类型的生物标志物,改变了对心脏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检测,从而让临床医生收集到有关患者疾病的更多信息。研究成果25日发表......

科学家绘制细胞游离DNA单分子全基因组突变图谱

体细胞突变是肿瘤发生的标志,可用于癌症的无创诊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绘制细胞游离DNA单分子全基因组突变图谱,用于癌症无创检测。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Genetics》杂志上,......

科学家开发工程化细菌用于检测肿瘤DNA

人们应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已开发出精密的细胞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人类疾病。然而,生物传感器尚未被设计用于检测特定的细胞游离DNA序列和突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等机构合作开发一种工程化细菌,可检测活体......

我国科学家提出DNA数字存储纠错新算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基因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提出DNA数字存储纠错新算法,成功突破了冗余对纠错能力的限制,将大幅提升DNA存储纠错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

科学家创制保存高质量DNA的昆虫野外监测装置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三大环境危机之一。昆虫作为庞大且多样化的生物群体,几乎占据各种类型栖息地,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ITE-100”国际大科学计划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明与英国自然博物馆......

人脑类器官准确模拟自闭症,有望治疗最复杂的脑疾病

凭借类器官和遗传学的革命性结合系统,科学家现在可在人脑类器官中全面测试多个突变的影响,识别出脆弱的细胞类型和基因调控网络,而这正是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基础。这一成果为了解最复杂的人类大脑疾病提供了前所......

交大Nature发文,在DNA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樊春海院士与王飞副教授近期发展了一种支持通用性数字计算的DNA可编程门阵列(DNA-basedprogrammablegatearray,DPGA),可......

科学家捕获合成DNA原子视图 有助研究“分子剪刀”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实现了在原子水平上观察合成DNA,从而了解了如何改变其结构以增强其剪刀功能。更多地了解这些合成DNA反应,或是未来解锁医学新技术的关键。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