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2 16:27 原文链接: 《Nature》提示科研人员请务必重视干细胞的基因测序

  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体外培植可移植的再生组织技术,是治疗一系列顽固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氏病)的希望。

  4月26日哈佛干细胞研究所(HSCI)、哈佛医学院(HMS)、麻省理工学院(MIT)Broad研究所、哈佛斯坦利精神病研究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名发表了《Nature》在线文章,呼吁全球范围内的多能干细胞研究尽快落实基因组检测实验。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再生医学领域的任何研究必须持小心态度,”本文作者之一、干细胞生物学主任、HSCI首席教授Kevin Eggan说。

  Eggan在哈佛大学干细胞和再生生物学系的实验室团队,主要致力于利用人类干细胞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智力障碍、精神分裂症的机理研究。他还与哈佛医学院副教授Steve McCarroll实验室合作研究基因与神经元生物特征的关系。

  在本篇文章中,McCarroll实验室报道了一种常见的癌前状态,体内的血液干细胞获得某种促增长突变后,将人体正常干细胞竞争出局,这种异常细胞逐渐变成血细胞的主要来源。出现这种信号的人,在以后的生命中患血癌的几率是普通人的12倍。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Florian Merkle、Sulagna Ghosh、Eggan和McCarroll也想检测一下,实验室培养的血细胞是否也会产生类似的过程。

  “同体内细胞一样,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也随时可能获得新的突变,”McCarroll说。“大多数的基因突变对细胞系或大型组织的影响不大。但是这种促生长突变会将其他细胞PK出局,然后大量繁殖,接管整个组织。我们发现类似体内癌症形成的克隆选择过程,经常发生在实验室内。”

  为了寻找获得性突变,研究人员对140个干细胞进行了基因分析,其中26株使用的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操作标准(由多个国家的监管机构制定的质量控制标准)准备用于治疗,而另外114株是被NIH人类多能干细胞登记在案的干细胞。

  “虽然我们有一些心理准备,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大约5%的干细胞系存在p53基因突变!”Merkle说。

  名为“基因组守护者”的p53基因控制着细胞的生老病死。遗传性p53突变会导致罕见疾病Li-Fraumeni综合征,患病个体身体各处组织的癌症发病率风险高达100%。

  研究者观察到的特定突变被称作“显性负突变(dominant negative mutations)”,意味着仅1个p53基因拷贝出现该种突变,就能破坏正常P53蛋白(由双拷贝基因构成)功能。这种显性负突变类型是人类癌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突变。

  原文标题: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recurrently acquire and expand dominant negative P53 mutations

  “这些被癌症科学家们烂熟于心的精确突变,是最坏的一种P53突变。”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Sulagna Ghosh说。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套复杂的DNA分析程序来排除这些突变的遗传因素,从而确定了突变的产生发生于实验室培养过程。哈佛的科学家们发现在培养皿中,p53突变细胞系明显比非突变细胞系更具竞争力。Eggan补充道,换句话说,100万个健康细胞中只要混入了1个p53突变细胞,很快,整盘细胞就会只剩下突变细胞。

  “在使用了多能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移植研究中,如果细胞团内不小心混入了p53突变细胞,后果不堪设想,”Eggan说。胰腺、脑、血液、骨骼、皮肤、肝脏、肺等器官的再生修复都位列影响名单。

  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甚至等待最新医疗技术的患者们,好绝望有木有?

  事态可以被控制!

  Eggan和McCarroll强调,既然这个现象已经被发现了,咱们现在就可以利用廉价的基因测序实验识别并删除这些致癌相关基因。用于筛选p53基因突变等其他癌症风险的方法已经存在,这些成熟的基因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癌症诊断。

  研究小组称,我们的报道不应该阻碍科学家们对实验性治疗的追求,而是应该在进入移植阶段前,严格地筛选所有细胞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因组信息。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发育治疗学相关研究人员在生产干细胞和其下游细胞产物的过程中,应实施额外的一系列质量控制检测,”Eggan说。“幸运的是,如今的测序方法使这些检查得以精确、灵敏、且越来越便宜的进行。”

  

相关文章

DNA柔性成就合格“抗体士兵”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潜伏”着无数病原体,而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分子士兵”。这些“分子士兵”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构成,当病原体入侵我们的免疫系统时,淋巴细胞通过基因突变等方......

吃太空蔬菜、穿航天员“同款”……航天科技走入寻常百姓家

4月24日,我们将迎来第8个中国航天日。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和进步,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天宫”开门纳客,中国航天用一项项科学技术创新突破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边界......

系列研究阐明多能干细胞基因组稳态维持新机理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stemcells,PSCs)因其在体外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潜能,在再生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也成为目前临床上最具潜能的成药细胞。PSCs制备过程......

重大突破!科学家利用iPSC首次培养出高度成熟神经元

自2006年山中伸弥等发现了将体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的奥秘后,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聚集到了这一领域。人们相信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可被用于广泛的体外研究,甚至用于更加精准的定制化细胞疗法中。不过,......

当爹要趁早!Nature子刊:父亲年龄越大,基因突变越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晚婚晚育的现象也日渐普遍。提到“生育年龄”,人们第一反应总联想到女性,“高龄产妇”、“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是热点话题。男性在生殖过程中担任的角色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被......

基因新技术可在48小时内制造测试千种基因突变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TARDIS,可一举测试数千种基因突变的影响,将以往需要耗时多年的工作压缩到几天内。生物学家可借此在动物身上开展新实验,比较一种基因的多种突变,找出导致特定特征的突变......

探寻年轻乳腺癌诊治的“中国化之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及其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我国年轻乳腺癌诊治的若干问题与思考》一文指出,我国年轻乳腺癌尚存在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患者寻求生育力保存、治疗......

64%中国癌症患者有可用药的潜在临床基因突变

论文截图研究人员在分析数据(受访者供图)近日,《自然-通讯》刊发了一项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铭辉教授团队联合多家医院及至本医疗针对亚洲癌症人群基因组特征的研究成果。该成果从基因层面将中国人群与西方......

新研究揭示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基因突变致病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王红艳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陈继团队合作,发现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中KCTD7(一个染色体基因)失活,干扰溶酶体水解酶类的分选和转运,进而导致溶酶体功能缺陷和疾病发......

《Science》:40岁后大脑开始衰老的指示灯

早期发育的基因突变与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几种精神疾病有关,这些疾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和成年早期表现出来。然而,突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的,另一种是自发发生的,在受精后由环境诱发的,可以持续一生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