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6 11:03 原文链接: 我国学者揭示植物病毒传播的“秘密通道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王晓伟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给番茄等植物“致命一击”的植物双生病毒,会借助媒介昆虫烟粉虱的繁衍,让其传播力倍增,因此,现有田间双生病毒防控策略和方法需要进行重大改进。相关论文于6月13日在线刊登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烟粉虱是一种“超级害虫”,它们“食路”极广,可以取食500种以上植物。烟粉虱身体中携带大量病毒。当它们取食时,病毒就随其唾液进入植物体内,让植物染病。这种机制类似于蚊子通过叮咬传播登革热病毒和疟疾,这类昆虫被称为媒介昆虫,它们让病毒在植物间传播、暴发成为可能。

  据介绍,目前已知的植物病毒约有1000种,其中约三分之二主要依赖媒介昆虫进行传播。双生病毒占全部植物病毒的三分之一,因病毒结构像两个连体的小球而得名,主要通过媒介昆虫烟粉虱传播。

  王晓伟教授课题组在实验中确认,怀有大量成熟卵子的成虫能高效垂直传播病毒,部分烟粉虱幼虫从出生第一天起,就是一枚带毒的“杀手”,等下一代发育为成虫,其仍能够迁移到新的植物上继续传毒。

相关文章

土壤病毒群落对土地利用类型响应研究获新进展

病毒(Virus)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样、数量最丰富的生物实体(biologicalentities)。目前保守估计病毒粒子在全球的数量可以达到1031个,生物量可以达到两亿吨,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重......

中国科大在植物叶片代谢物质谱成像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潘洋教授团队利用自行研发的解吸电喷雾电离/二次光电离(DESI/PI)质谱成像平台(AnalyticalChemistry,2019,91,6616-6623)......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提出“农业精准微生物组”概念

10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院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GWAS,MWASandmGWASprov......

研究揭示棉铃虫感受植物苦味物质香豆素味觉受体

植物次生物质是植物体内经过复杂的分支代谢途径的产物,一般没有营养价值,但构成不同植物特有的味道,在植物防御中起关键作用。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喜好程度往往取决于次生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我国重要农业害虫棉铃虫......

新研究解析出竹节内多级次纤维结构

毛竹凭借较轻的重量、卓越的机械性能和迅速生长等优势,逐渐成为替代木材和化学合成品的一种可持续资源。与竹间相比,短小的竹节似乎机械性能较为薄弱,其在工程纤维层合板加工中往往被废弃。但实际上,在高大笔直的......

微生物所揭示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分子机制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致命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由于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维结构的解析是世界......

“哨兵”兼“战士”:植物细胞膜上的守护者

植物大战病原菌的“军备竞赛”中,细胞膜识别受体作为监控病原菌入侵的“前哨”,能够激活植物体内多层次的防卫系统,产生对病原菌的抗性。自1994年在国际上被首次鉴定以来,它作为抗病受体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

上海市病毒研究院揭牌成立

为对接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加速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建设,在上海搭建一个高水平、致力于病毒学源头创新和临床转化的研究机构,9月26日,上海市病毒研究院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我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吸收氮肥的关键基因

今天,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陆生植物生长中的一项重大理论突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刘坤祥教授领衔的团队,经过近5年不断攻关,发现了植物吸收......

机器学习技术加速植物精准设计育种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育种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植物育种的新范式是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BT)与数据科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IT)的多元化融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