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9 11:44 原文链接: 打造海洋科研的“国之重器”

  探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海洋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 海洋国家实验室供图

  6月的山东青岛即墨鳌山湾,草木初盛,碧波涌动,蓬勃如少年。紧邻海湾的一片现代化建筑,便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所在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试点中的国家实验室。

  向海而兴,开海而盛。进入21世纪,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下,2013年12月,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获科技部正式批准,2015年6月正式运行。“运行两年来,海洋国家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计民生重大关切,以五大战略任务和八大产业方向为核心,依托青岛、联动全国、面向世界,建设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说。

  筑梦“海洋强国”,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国家实验室,不同于那些重点实验室或者科研中心,它以国家任务为核心,更加宏观。它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也是自主创新技术的策源地,是一个全创新链的布局。”海洋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栽毅对记者说,海洋国家实验室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透明海洋与国防安全、蓝色生命与生物资源安全、海底过程与能源矿产安全、深海与极地极端环境、健康海洋与生态安全”五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深海高端仪器、海洋工程装备、海底矿产、深蓝渔业、蓝色药库、海洋大数据、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八大产业突破方向。

  2016年底,海洋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正式启用,这是全球海洋领域超算之最,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千万亿次。这一平台的启用不仅可以满足“透明海洋”“深海极地”“蓝色生命”等大科学计划的实施,该平台还探索推出了海洋数据共享机制,面向全国共享海洋数据,改变了过去涉海资源碎片化的现状。

  2016年11月,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利用深远海综合考察船“东方红2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万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务,填补了多项海洋科研领域空白。

  “‘透明海洋’计划,旨在发展一批海洋观测核心技术与重点仪器设备,改变海洋观测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问海’计划,则是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观测仪器装备等。”吴立新表示,不管是“透明海洋”计划还是“问海”计划,爬坡中的中国海洋科研创新都正在经历从无到有,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

  创新机制体制,管理“形散神不散”

  “在管理体制上,海洋国家实验室采取理事会管理、学术委员会指导、主任委员会负责的‘三会’组织架构;青岛市设立海洋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及其党委,不定行政级别,探索试行自设岗位、自主招聘、自定薪酬的职员制管理;稳定支持建设运行经费,初步形成‘大平台、小法人’的运行模式。”王栽毅介绍说,国家提倡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海洋国家实验室通过人员双聘制、知识产权共有等改革,形成了“形散神不散”“做事不养闲人”的创新机制。

  “科研人员实行双聘制,科学家在这里有科研经费,所获奖项可归属原单位、科研论文署名也是原单位,没有职级、职称等问题的困扰。”王栽毅说,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产出成果为目标,海洋国家实验室构建了以功能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启动建设10个大型公共科研平台,汇聚整合了相关学科优势力量,初步解决了创新资源重复、分散、封闭的问题。

  “享受人才津贴每年100万~1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300万~500万元,生活津贴500万元。”2016年4月,海洋国家实验室启动了“鳌山人才”引进计划,面向全球寻觅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并设立领军科学家、卓越科学家、优秀青年学者、杰出工程师四个专项。2017年4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首席科学家蔡文炬受聘为首位“鳌山人才”领军科学家。

  吴立新表示,人才是创新的“供给侧”,要瞄准“高精尖缺”,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套、合理分布的人才格局。据了解,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科研队伍已有2000人,计划未来5~10年拥有5000人的研究队伍和重大科研平台,跻身全球海洋科研中心前三名。

  协同创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合作

  “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很多海洋科研活动偏碎片化,资源也是分割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两家单位在同一片海域进行科研活动的情况。”王栽毅说,海洋国家实验室首先要打破科研“碎片化”格局,建立共享平台,变“单打冠军”为“团体冠军”,形成有利于海洋创新的科研生态环境。

  以海洋科考为例,海洋国家实验室首先创新了海洋科考管理模式,统筹了“蛟龙号”“科学号”“向阳红01号”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海洋科考装置与船舶,建立了国家级深远海大型科考船队与基础条件共享平台。不久前,海洋国家实验室还向全国的海洋类科学家发出邀请,由实验室出资请科学家们登上“蛟龙号”进行自主性科研活动。

  对内搭建平台的同时,海洋国家实验室还积极践行“中国科技走出去”的号召,通过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提高在世界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5月22日,首个中澳海洋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市启用,这是我国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海洋强国设立的第一个科学研究中心。中澳科学家将联合开展南大洋和南极的观测与研究,并共享研究成果。

  为打造国际一流的学术峰会,海洋国家实验室设立了“鳌山论坛”,2016年以来,先后召开了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极地海洋生态、智慧海洋、海洋大数据等20次论坛。同时,海洋国家实验室还主导发起了2016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该论坛被誉为全球海洋科技领域的“G20峰会”,为实施“海上丝路”等大科学计划、确立在全球海洋科技发展的核心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2017年年初,海洋国家实验室东区工程获得立项批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怀揣“以海富国、以海强国”的凌云壮志,海洋国家实验室一路乘风破浪,驶向深蓝。


相关文章

共筑智慧海洋科研生态圈

乔方利  海洋一所供图海洋/气候数值模拟与机器学习融合示意图  海洋一所供图海洋在气候变化中起控制性作用,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也是重要性灾害性天气台风的诞生......

通过论证!211高校,再添重量级平台

近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论证。中国工程院欧进萍院士、中国科学院魏悦广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张以河院士等来自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

河南发力,力争国家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

“十四五”期间,河南将交出怎样的科技答卷?2月24日,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全省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年会召开

吴立新(左)为陈十一(右)颁发聘任证书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供图海洋流体力学联合实验室揭牌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供图 山东省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揭牌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

哪些中国高校,拥有最多的国家级实验室?

2018年6月2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激励制......

聚焦生命科学!昌平国家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

5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署名文章,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的发展建设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梳理。文章第四段提到,北京市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宁波大学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宁波大学联合建设。实验室主要围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

又一个过年重点实验室获批!

宁波大学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近日,科技部发文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官宣: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顶尖高校宣布重大举措1月28日,南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研讨会在八里台校区服务楼召开。副校长陈军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工作作出重要......

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顶尖高校宣布重大举措1月28日,南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研讨会在八里台校区服务楼召开。副校长陈军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工作作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