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20 17:09 原文链接: 把癌症变成可控慢性病,他说“行”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这一筛选库的“缔造者”正是刘青松团队。中央电视台将这一成果评价为“该细胞库的建成,将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该项成果的背后,是这位项目负责任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青松朴实的愿望——“希望将来有一天把癌症变成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通过吃药来控制病情……”

  抑制“激酶”活性

  时间回到2012年,那时的刘青松结束了在哈佛大学医学院6年的博士后研究生活,34岁的他准备打点行囊回国。

  2012年7月,刘青松与同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的妻子刘静,以及好友王文超、任涛一起来到安徽合肥,加入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组建了肿瘤药物学研究团队。除他们外,团队还有18名海外留学人员,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

  攻克癌症的梦想,让这群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目前公认,癌症是无法完全“根除”的。刘青松说,癌症之所以难以完全治愈,一方面是因为癌症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同一癌症,不同人的发病原因可能不同。另一方面,癌细胞变异过快,“种子”癌症细胞很难弄清楚。

  由于化疗、放疗、手术等传统癌症治疗方式的副作用较大,近年来,癌症的精准个性化治疗成为热点。刘青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许多肿瘤的发生是由某些与生长相关的“激酶”发生异常活化而引起的。

  “精准靶向治疗为战胜癌症找到了希望。”刘青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研发针对突变激酶的“靶向药物”,有效抑制这些激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增长的目的。“靶向药物”可精准抑制致癌靶点,控制癌细胞的生长,而不会波及正常细胞。因此,相较放化疗等常规治疗手段,靶向药物治疗不仅精准,还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带瘤生存的质量。

  “试管里的病人”

  锁定了目标,刘青松团队从零开始,用四年多的时间,针对目前临床常见的癌症相关激酶靶点,构建了仅依赖于目标靶点基因生长的大型癌症激酶细胞库。由于该技术体系模拟临床癌症病人在基因层面的发病机制,因而又被称为“试管里的病人”。

  目前,刘青松团队构建的细胞库囊括了与肿瘤发展相关的近70种主要激酶靶点,涵盖了绝大多数在临床肿瘤病人身上发现的与临床治疗、耐药性等相关的突变,细胞种类已达到150余种。

  “对于药物研发来说,不仅要确定药物的疗效,还要明确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副作用。”当问到这个细胞库的作用时,刘青松说,他们建立的细胞库,因为仅依赖于单一的激酶基因生长,所以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药物对激酶靶点的打击活性,同时表明药物的作用机制。

  “由于我们的细胞库涵盖了70多种不同的激酶,因此可以快速判断药物对除了目标靶点之外的其他激酶的作用,从而有效评估药物的靶点选择性,对药物在临床上可能产生的机制性毒副作用进行预测。”刘青松说。

  筛选有效“子弹”

  “‘靶子’已备好,接着就是研发、筛选有效的‘子弹’。”刘青松说,团队要从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中挑选出有研究价值的“苗头药物”,但人工筛选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准确性也比较低。

  2013年,刘青松团队自主开发了国内首个将高通量靶向基因测序技术与高通量体外药敏检测技术相结合的肿瘤精准治疗技术体系(HDGS),利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对肿瘤病人的原代癌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检测,为肿瘤患者最大限度地筛选出可用之药。

  他们建成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和测试技术平台,采用自动化操作系统,可实现自动分液、自动加样和自动检测一整套的药物筛选流水线作业,能达到每天完成10000个药物筛选测试的水平。

  利用这些条件,团队针对白血病、淋巴癌、肺癌、甲状腺癌等癌症开发了一系列的激酶抑制剂,申请了30多项中国和国际专利,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与此同时,该团队与安徽省本地的药物研发企业进行合作,今年就有一个针对白血病的创新药物要向国家监管机构申请临床试验。在未来的三年间,预期会有数个创新药物提交临床实验申请。

  为了尽快实现这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刘青松团队还在中科院、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资本的支持下成立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利用这个技术体系,不间断地为国内近百家科研院所和制药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药物检测和筛选服务,获得了广泛的业界认可。

  “我们的理想是,像慢性病一样对癌症进行控制。”刘青松说,团队一直致力于创新靶向药物研发,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把癌症变成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通过吃药来控制病情,实现患者高质量的带瘤生存。


相关文章

国内颠覆性突破新型高通量药物筛选NanoSPR分子互作平台

2022年9月1日,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杂志以“AnNanoplasmonicPortableMolecularInteractionPlatformforHigh-......

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在新冠药物筛选领域又立奇功

11月4日,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公布,由中山大学药学院、海南大学药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计算学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团队,在天河新一代超级......

药物筛选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研究

【引言】药物筛选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针对有可能药用的各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多肽、化合物、天然及海洋产物等,运用一定的筛选方法和技术,对其内部可能存在的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进行检测,并利用......

丁强团队建立安全高效的新型冠状病毒细胞培养模型

SARS-CoV-2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现在虽然有紧急批准使用的疫苗,但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还有待开发。特别是病毒突变株(例如英国株、南非株和巴西株等)的出现,使得......

全面剖析人工智能寻找新冠病毒治疗靶点及药物筛选

SARS-CoV-2来势汹汹,目前没有特效药特异性的靶向SARS-CoV-2并将其“杀死”,治疗通常通过维持患者机体的稳态平衡,然后靠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计算机虚拟筛......

争分夺秒筛药物迎难而上解难题科技人员为抗疫而战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科技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在实验室、在病房、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他们迎难而上、加班加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8小时内!识别抗生素相互作用的药物筛选微流控芯片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一支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款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药物筛选芯片,能够在8小时内识别两种抗生素的协同相互作用。该芯片可以成为基于细胞的药物筛选平台,用于探索抗生素相互作用的关键药理学......

俄科研人员研制出铁轨磨损自动检测装置

轨道磨损会降低列车通行的安全性并增加燃料成本,为此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高精确的、可替代手工测量铁路钢轨磨损程度的方法。据开发人员介绍,目前测量铁轨磨损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活动支架、......

俄科研人员研制出铁轨磨损自动检测装置

科技部网站消息,轨道磨损会降低列车通行的安全性并增加燃料成本,为此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高精确的、可替代手工测量铁路钢轨磨损程度的方法,目前已造出测试样机。据开发人员介绍,目前测量......

一种中药可治疗老年痴呆

传统植物药自古传承,相应疗法在许多国家依然流行(比如部分传统中国医药)。植物通常含有大量化合物,一些对人体没有影响,另一些则具有显著医用效果。如果一种植物药曾显示出治疗效果,科学家们就有兴趣分离和鉴定......